
(1).逃散,敗逃。《後漢書·西羌傳·東號子麻奴》:“於是 勒姐 、 當煎 大豪 東岸 等愈驚,遂同時奔潰。”《宋史·吳芾傳》:“去歲 兩淮 諸城望風奔潰,無一城能拒守者,此 秦檜 壅塞言路、挫折士氣之餘毒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六·安邦試錄》:“奈彼 氐秦 生心猾 夏 ……賴風聲鶴唳之威,居然奔潰。”
(2).猶崩潰。 丁玲 《韋護》第三章五:“他現在是無力抵拒,隻覺得自己精神的奔潰。”
“奔潰”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逃散、敗逃
指因受驚或戰敗而四散逃跑。例如《後漢書·西羌傳》中記載的“遂同時奔潰”,描述了敵方在壓力下的潰散狀态。
同“崩潰”
指精神、情感或局勢的徹底瓦解,例如丁玲在《韋護》中提到的“精神的奔潰”,強調内心的失控與崩塌。
與“崩潰”的區别
現代漢語中更常用“崩潰”,表示事物或狀态不可逆轉的失敗(如“精神崩潰”)。而“奔潰”多用于古籍或特定語境,強調“潰散”的動态過程。
使用場景
現代寫作建議優先使用“崩潰”,若需文學化表達或引用古籍,可選用“奔潰”。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例句,可參考《漢典》《後漢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