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虫蛇的意思、虫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虫蛇的解释

(1).泛指蛇和其他虫类。《韩非子·五蠹》:“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羣害,而民悦之。” 汉 王充 《论衡·无形》:“虫蛇未化,人不食也;化为鱼鱉,人则食之。” 唐 高适 《东平路中遇大水》诗:“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 元 傅若金 《桂林喜吕仲实佥宪至》诗:“草热虫蛇常并出,树深豺虎近皆肥。”

(2).喻指异族异类的人。 唐 韩愈 《别知赋》:“岁癸未而迁逐,侣虫蛇於海陬。” 明 高启 《喜幼文北归》诗:“久留远土虫蛇杂,忽解高罗雁鵠飞。”

(3).谓虫蛇纠曲之状。比喻曲折钩连的书法。 汉 蔡邕 《篆势》:“頽若黍稷之垂颖,藴若虫蛇之棼緼。”《晋书·索靖传》:“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鸞,舒翼未发,若举復安,虫蛇虬蟉,或往或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虫蛇"是汉语中具有多层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生物本义 指昆虫与蛇类动物统称,《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泛指昆虫和蛇"。古代文献常以二者代指自然界毒虫猛兽,如《诗经·小雅》"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中蛇作为生物意象出现。东汉王充《论衡·言毒》提出"虫蛇感恶气而生",从朴素的自然观解释其生物特性。

二、文化象征 在先秦典籍中多承载负面象征,《楚辞·大招》以"蝮蛇蓁蓁"喻指险恶环境。《说文解字》将"虫"部字与灾祸关联,段玉裁注"虫之爲言灾也"。这种文化认知延续至中医药领域,《本草纲目》记载蛇类药材时特别标注"毒虫"分类。

三、文字学演变 甲骨文"虫"字象形为蛇类盘曲,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指出早期文字中"虫""蛇"同源。至篆书时期分化出"虺""蛇"等专字,许慎《说文解字》建立以"虫"为部首的爬行动物字系。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孔颖达.《毛诗正义》. 中华书局,1957.

王充.《论衡》卷二十三.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洪兴祖.《楚辞补注》. 中华书局,198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 艺文印书馆,1969.

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三. 中华书局,1963.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权威词典及文献资料,“虫蛇”一词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1. 泛指蛇和其他虫类
    该含义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搆木为巢以避羣害"。唐代高适在《东平路中遇大水》诗中也有"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的描述,均指自然界中的蛇与虫类。

  2. 喻指异族或异类群体
    该比喻用法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如韩愈《别知赋》"侣虫蛇於海陬",明代高启《喜幼文北归》"久留远土虫蛇杂",均以虫蛇象征文化差异或难以同化的族群。

  3. 书法艺术的形态比喻
    《篆势》中记载蔡邕用"藴若虫蛇之棼緼"形容篆书线条的曲折连绵,《晋书·索靖传》更以"虫蛇虬蟉"描述草书笔画的灵动回旋。

此外,现代语境中偶见用"虫蛇"比喻潜在危险,如查字典网提到该词可警示需警惕的人或事。但此用法尚未见于权威古籍,建议根据具体语境判断是否适用。

别人正在浏览...

八乡被乘数便宜行事比物此志才策宸声惷戆辍简楚王风辞言瘅疽点缀钓缗动画片二程服杜干嘉感仰戈磔顾视坏话会同简翰假虚家衍人给戒忌节钺浸蚀紧自局琐开气袍客愁可什客源阑遗令甲灵天表陵霞离罔龙禁明晃晃旁生强伯悭啬栖寄气象一新三天竺觞弦司契竦诮琐材俗誉踏灯擡揲胎食韬轶通虔土附鱼土性饷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