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求竈頭不如告竈尾的意思、求竈頭不如告竈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求竈頭不如告竈尾的解釋

見“ 求竈頭不如求竈尾 ”。

網絡擴展解釋

“求竈頭不如告竈尾”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思想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一、基本含義

比喻在解決問題時,與其請求上級或表面權威,不如直接尋求實際經辦人或掌握實權者的幫助更有效。這一說法常見于元雜劇等文學作品中,例如:

二、延伸解析

  1. 字面來源
    成語中的“竈頭”指竈台的上部(象征高位或虛權),而“竈尾”指竈台底部(象征基層或實權)。古代烹饪時,控制火候的關鍵在竈尾,因此“求竈尾”更直接有效。

  2. 社會寓意
    反映了古代權力結構中的潛規則:高層決策者(竈頭)往往不如基層執行者(竈尾)對具體事務有實際掌控力,尤其在辦事流程複雜的場景中。

三、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出處或文學用例,可參考元代戲曲原文或《漢語成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求竈頭不如告竈尾》的意思

這個成語來源于《六如居易傳·法國竈師》。原意是說做事情應該事先倒黴,先下手為強,巴望後邊者就不會比自己更出色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常被用來提醒人們要謹慎行事,不要隻關注事情的前半部分,而忽略了後半部分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求竈頭不如告竈尾共有10個字。其中,《康熙字典》給出的《巫才·虧部》中,竈的部首是火,告的部首是口。

竈的筆畫為9畫(火4畫+各2畫),告的筆畫也為9畫(口3畫+各2畫)。

來源和繁體

《求竈頭不如告竈尾》這個成語最早見于唐代作者劉禹錫的《勞者得求》一文中,後來在宋代張均的《增廣詩話》中得以鞏固并流傳至今。

在繁體中,這個成語的寫法為《求竈頭不如告竈尾》。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巫才·虧部》中的“告”字是這樣寫的:
告的出典:「字彙補遺.」例:「告之矣,畏鬼信妖教,可以誑蒙天常。」、「宋太祖遣使者告河北、山東行營。」、「告身,布令書也。」、「自此即遣使告都將等!」

例句

1. 在人生道路上,求竈頭不如告竈尾,務必要考慮到後果。

2. 他急于求竈頭,隻顧着取得成功的前半部分,卻沒想到告竈尾的艱難。

組詞

1. 需求、要求、索求

2. 先言、預言、告訴

3. 長首、原首、首尾相接

近義詞

1. 前呼後擁

2. 求得短見

反義詞

1. 知遇之恩

2. 恩将仇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