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舍施的意思、舍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舍施的解釋

猶施舍。謂以財物、人力資助寺院或救濟貧民。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葉法善》:“師乘白鹿,自海上而至,止於 龍興觀 。遠近禮敬,捨施豐多。” 宋 蘇轼 《勝相院經藏記》:“時見聞者,皆争捨施。富者出財,壯者出力,巧者出技,皆捨所愛。” 宋 葉適 《故知樞密院事資政殿大學士施公墓志銘》:“公益感勵奮發,以薄賦歛、厚捨施為己任。”《醒世恒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若員外不肯捨施,貧僧到晚自教人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舍施是漢語中的複合動詞,其含義可從字義與語用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舍施”由“舍”與“施”組合而成。“舍”本義為舍棄、放下,《說文解字》釋為“釋也”,引申為施予;“施”指布施、給予。二字連用,指将財物無償贈予他人,尤指宗教或慈善性質的布施行為。例如《後漢書》中“舍施田宅”即描述捐贈財産的情景。

  2. 源流演變

    該詞早期多見于佛教文獻,如唐代《法苑珠林》載“信衆舍施金銀供養”,強調以財物支持宗教活動。宋元後,詞義擴展至世俗慈善,《朱子語類》提及“舍施貧者”體現濟困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

  3. 語用特點

    現代漢語中,“舍施”多用于書面語境,含莊重色彩,如“舍施善款”。與“布施”近義,但更突出“主動舍棄”的意味,常見于描述宗教團體或傳統慈善行為(參考《現代漢語詞典》)。

  4. 文化内涵

    在佛教文化中,“舍施”與“功德”觀念關聯,認為施舍可積累福報。如《金剛經》強調“無相布施”,倡導不求回報的施予,這一思想深刻影響了漢語中“舍施”的倫理指向。

  5. 相關詞語

    近義詞包括“布施”“施舍”,反義詞如“索取”“斂財”。構詞形式上,“舍施”屬于同義複合詞,與“給予”“捐贈”等結構相似,但語義更側重宗教或道德維度(參考《古代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舍施”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ě shī”,其核心含義為“施舍”,主要指以財物或人力資助寺院、救濟貧民等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該詞由“舍”與“施”組合而成,兩者均有“給予、布施”之意。其具體指代通過捐贈財物、提供人力等方式幫助宗教場所(如寺院)或貧困群體。

  2. 曆史用例

    • 唐代薛用弱在《集異記·葉法善》中記載,葉法善因德行受敬仰,民衆“捨施豐多”。
    • 宋代蘇轼在《勝相院經藏記》中描述,衆人為建經藏“争捨施”,富人出錢、壯者出力、巧者獻技。
  3. 詞義延伸
    除物質資助外,也包含人力支援,例如修繕寺院或參與公益事務。宋代葉適的墓志銘中提到“厚捨施”與“薄賦歛”并提,體現其社會救濟性質。

  4. 現代適用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但核心精神與當代慈善、公益捐贈有相通之處。

“舍施”強調主動給予與利他行為,兼具宗教慈善與社會救濟的雙重屬性,是傳統文化中互助理念的體現。如需進一步考證文獻原文,可參考《集異記》《勝相院經藏記》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哀烏郎擺話奔遁别具隻眼别息長心塵阛鸱蹲除班綽異殚盡東不着邊,西不着際二輪車泛辭撫拍耕械瓜皮搭李樹櫃房固疾寒塵黑鬒鬒鶴唳和誘講古蒹葭倚玉樹澆暮假宿節然進退無措謹惜捐佩郡稅诳具鵾皮老辣栗荴驘軍買俵猕猴梯飄紅千一騎虎戚家清瘦栖讬曲解如臨大敵生祭淑麗絲子童隷脫坡完潔維持會吾丘閑吏小德曉以大義細别洗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