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施舍。謂以財物、人力資助寺院或救濟貧民。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葉法善》:“師乘白鹿,自海上而至,止於 龍興觀 。遠近禮敬,捨施豐多。” 宋 蘇轼 《勝相院經藏記》:“時見聞者,皆争捨施。富者出財,壯者出力,巧者出技,皆捨所愛。” 宋 葉適 《故知樞密院事資政殿大學士施公墓志銘》:“公益感勵奮發,以薄賦歛、厚捨施為己任。”《醒世恒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若員外不肯捨施,貧僧到晚自教人取。”
“舍施”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ě shī”,其核心含義為“施舍”,主要指以財物或人力資助寺院、救濟貧民等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該詞由“舍”與“施”組合而成,兩者均有“給予、布施”之意。其具體指代通過捐贈財物、提供人力等方式幫助宗教場所(如寺院)或貧困群體。
曆史用例
詞義延伸
除物質資助外,也包含人力支援,例如修繕寺院或參與公益事務。宋代葉適的墓志銘中提到“厚捨施”與“薄賦歛”并提,體現其社會救濟性質。
現代適用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但核心精神與當代慈善、公益捐贈有相通之處。
“舍施”強調主動給予與利他行為,兼具宗教慈善與社會救濟的雙重屬性,是傳統文化中互助理念的體現。如需進一步考證文獻原文,可參考《集異記》《勝相院經藏記》等古籍。
舍施(shè shī)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漢字詞語,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舍施的意思是損失、丢掉、忽略等。它用來表示失去某物、丢失、放棄或忽視某種機會或權益。
舍字的部首是舌字旁,總的筆畫數是8畫;施字的部首是方堅,總的筆畫數是11畫。
舍字也叫舍離,是古代寫作形式之一,意為丢掉、舍棄。施字的本義是給予、供給,引申為施行、施展等含義。因舍施的音近相似,所以合并為一個詞語。
在繁體字中,舍字的寫法為捨,施字的寫法為施。
在古代,舍字寫作捨或舎,施字寫作施。
1. 為了事業的成功,他必須舍施一些個人的享樂。
2. 我們不能舍施任何機會,以免後悔。
3. 他因為一時疏忽舍施了重要的工作。
舍身、舍利、舍己、舍本逐末。
損失、丢失、失去、放棄。
獲得、保留、珍惜、把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