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笃耨香中色白而透明者。産于 真臘 (今 柬埔寨 )。為名貴的香料。 宋 曾慥 《高齋漫錄》:“ 薛昂 言:白篤耨初行於都下,每兩值錢二十萬。 蔡京 一日宴執政,以盒盛二三兩許,令侍嫗捧爐巡執政坐,取焚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一·笃耨香》:“篤耨香出 真臘國 ,樹之脂也。樹如松形,其香老則溢出,色白而透明者名白篤耨,盛夏不融,香氣清遠。”
“白笃耨”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名貴香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白笃耨(拼音:bái dǔ nòu)是笃耨香中色白且透明的品類,屬于樹脂類香料,原産于真臘(今柬埔寨)。其名稱來源于形态特征,“白”指顔色純淨,“笃耨”為音譯,可能關聯當地語言。
來源與特征
由笃耨香樹的樹脂形成,樹形似松樹,樹脂經年累月滲出後,色白透明者為上品。其香氣清遠,且具有盛夏不融化的特性,適合長期保存與使用。
曆史記載與價值
宋代文獻《高齋漫錄》提到,白笃耨在都城初流行時,每兩價值二十萬錢,堪比黃金。權臣蔡京曾以二三兩白笃耨在宴會上焚香,彰顯其奢侈地位。明代《本草綱目》也将其列為珍稀木類香料。
用途與文化意義
作為頂級香料,白笃耨多用于貴族或宗教場合,如焚香、制藥等。其稀有性使其成為身份象征,常見于古代東亞與東南亞的貿易交流中。
《白笃耨》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指草木的根部不斷向地下伸長,以尋找養分。在比喻中,也用來形容人們努力追求知識、進取不止。
《白笃耨》的拆分部首為“白(bái)”和“耨(nòu)”,其中“白”是一種象形字,表示白色;“耨”由部首“耒”和聲旁“奴”構成。
《白笃耨》的總筆畫數為13畫,其中“白”為4畫,耨為9畫。
《白笃耨》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上》的注疏中,意思為追求無盡的知識。
繁體字“白笃耨”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白字的古字形為貝字旁加一個丐字旁,耨字的古字形為未字旁加戈字旁。
1. 他一生都在白笃耨,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2. 學無止境,我們要不斷白笃耨,追求更高的境界。
白日夢、笃守、耨磨、追求、知識
刻苦、努力、鑽研、探求、追逐
懶散、消極、停滞、放棄、滿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