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尾的意思、焦尾的詳細解釋
焦尾的解釋
見“ 焦尾琴 ”。
詞語分解
- 焦的解釋 焦 ā 物體經火燒變成黑黃色并發硬、發脆:燒焦。焦土。焦頭爛額。 煩躁,着急:焦急。焦慮。焦灼。焦躁不安。 酥,脆:焦脆。焦棗。 喻幹燥到極點:唇焦口燥。焦枯。焦裂。焦渴。 一種質硬、多孔、發熱量高的
- 尾的解釋 尾 ě 鳥獸蟲魚等身體末端突出的部分:尾巴。尾鳍。鳥尾。 末端:排尾。船尾。尾聲。尾骨。尾燈。尾數。尾音。結尾。掃尾。虎頭蛇尾。 在後面跟:尾隨。尾追。 量詞,指魚:三尾魚。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頭
專業解析
"焦尾"一詞源于中國古代典故,現多用于文學修辭和專有名詞領域,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面釋義
"焦"指物體經火燒後失去水分而枯黃,"尾"即末端部分。二字組合本義為"燒焦的末端",但在實際使用中多與古代器物典故相關聯。《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特指古代名琴的尾部焦痕特征"。
二、典故溯源
該詞典出《後漢書·蔡邕傳》,記載東漢文學家蔡邕偶得燒焦桐木制琴的典故。據《樂府解題》記載,蔡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此琴與齊桓公的"號鐘"、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绮"并稱四大名琴。
三、文化引申
- 器物代稱:自六朝起,"焦尾"即成為名琴代稱,《南史·王敬則傳》載"仲雄善彈琴,江左有蔡邕焦尾琴在主衣庫",陸龜蒙《樂府雜詠·雙吹管》亦有"月下裁珊鞭,差差壓破痕"之句。
- 文學意象:宋代以降漸成詩詞常用意象,如蘇轼《宋叔達家聽琵琶》"數弦已品龍香撥,半面猶遮鳳尾槽",其中"鳳尾槽"即暗引焦尾琴典故。
- 現代轉喻:當代多用于比喻曆經磨難仍保特質的珍貴事物,《中國成語大辭典》将其引申為"喻指遭遇劫難而幸存的珍品"。
主要參考資料:
- 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
- 郭茂倩《樂府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 王力《古代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焦尾”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一、指東漢蔡邕所制的名琴(主要含義)
- 來源典故:東漢文學家蔡邕避難時,發現吳人燒桐木的爆裂聲異常,搶救出未燃盡的木材制成七弦琴。因琴尾留有燒焦痕迹,故稱“焦尾琴”。此琴位列中國古代四大名琴之一,音色出衆,象征良材未被埋沒。
- 文學象征:後世用“焦尾”“焦桐”等詞代指珍貴樂器,或比喻曆經磨難的人才、未被賞識的寶物。例如唐詩“誰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李颀)。
二、成語用法(需謹慎考據)
部分資料提到“焦尾”作為成語,形容“事情因末尾的小疏忽失敗”(如燒烤時尾部燒焦)。但此解釋在權威典籍中較少見,更多文獻支持其與琴相關。建議優先采用第一種含義,若遇成語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核實。
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賓将不聊倡姥朝廟茶社承德宸算齒發電光谛分審布法令副墨伏轅蓋棺功作貫耳嬀女弘奬話舊裌布煎駡嘉種結實截鐵斬釘雞園铿越口齒赉恤闌截良莠不一煉魔離宮别館黧老鸬鶿冒取陌路南奔内髒念慮炮手骈比平視強陣凄冷清適賞奇析疑申斷神妙莫測身狀史話手松司局外地晚霭忘乎所以違逆遐敞相彷鄉思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