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g iron rope] 大鐵索。
貫鐵縆撥之。——宋· 沈括《夢溪筆談》
“鐵縆”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指大鐵索或粗鐵鍊,常用于固定物體或作為連接工具。例如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的“貫鐵縆撥之”,即用鐵索貫穿并撥動。明代文獻中也有類似用法,如“鐵絚繫狼”描述用鐵鍊束縛動物的場景。
用途與背景
在古代工程或軍事中,鐵縆可能用于橋梁、船舶固定或防禦工事。例如明代文獻提到斷鐵縆以突破敵方防禦的戰術,可見其承重性和堅固性。
注意區分相似詞
字形與演變
“縆”為絞絲旁,與繩索相關,而“鐵”指材質,組合後突出金屬鍊條的特性。部分文獻中亦寫作“鐵絚”“鐵絙”,屬異體字現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金屬器具的用途,可參考沈括《夢溪筆談》等典籍。
鐵縆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鐵制造的繩索”。這個詞可以拆分為“钅”和“縆”兩個部首。其中,“钅”是金屬的意義符號,表示這是一個與金屬相關的詞語;“縆”則是表示繩索的意義符號,代表了這是一個與繩子相關的詞語。
鐵縆總共有13個筆畫。其中,部首“钅”有5畫,部首“縆”有8畫。
鐵縆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冶鐵技術和繩索制造技術。在冶鐵技術成熟的時期,人們開始用鐵制造繩索,用于各種需要承重的場合。因此,鐵縆就成為了用來描述這種繩索的專用詞語。
鐵縆的繁體字為「鐵縆」。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鐵縆的「钅」部分有時會寫成「金」,而「縆」部分則會寫成「繩」。這是因為漢字的書寫形式在不同曆史時期會出現一定的變化。
1. 鐵縆由于其堅固耐用的特點,廣泛用于各種工程建設中。
2. 他緊緊抓住手中的鐵縆,穩穩地懸挂在懸崖峭壁上。
- 鐵索(tiě suǒ):用鐵制成的繩索。
- 鐵絲(tiě sī):用鐵絲制成的細繩。
近義詞可以有「鐵索」、「鐵繩」。
反義詞可以有「棉繩」、「草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