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辯囿的意思、辯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辯囿的解釋

(1).語本《莊子·天下》:“ 桓團 、 公孫龍 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 成玄英 疏:“辯過於物,故能勝人之口;言未當理,故不服人之心。而辯者之徒,用為苑囿。” 王先謙 集解引 宣穎 曰:“辯者迷於其中而不能出。”後因用“辯囿”指哓哓不休的争辯。《文選·左思<魏都賦>》:“昔市南 宜僚 弄丸而兩家之難解,聊為吾子復翫德音,以釋二客競于辯囿也。” 張銑 注:“言辯者多詞如苑囿之有草木也。”

(2).指言論界、言者之口。 唐 黃滔 《與南海韋尚書啟》:“設若旁扃辯囿,内遏言泉,不惟上負于良時,抑亦下辜于卑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辯囿”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1. 哲學起源
    源自《莊子·天下》,指戰國時期辯士(如桓團、公孫龍)的辯論局限性。他們雖能用技巧“勝人之口”,但因邏輯偏離實際(“言未當理”),無法真正“服人之心”,形成封閉的争辯困境。

  2. 字面構成

    • 辯:指辯論、争辯。
    • 囿:原指有邊界的苑囿,引申為受限制的領域。
      合指“辯論的局限”或“争辯的圈子”。

二、引申含義

  1. 無休止的争論
    形容雙方各執己見、僵持不下的狀态,如《魏都賦》中“競于辯囿”即描述此類場景。

  2. 言論領域或辯士群體
    通假作“辨囿”,指由辯士組成的圈子或整個言論界。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辨析

需注意與“辨囿”的通用關系,後者為通假用法,語義相同。此外,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現代口語中較少出現。

通過以上分析,可全面理解“辯囿”在古典哲學中的批判性内涵及其語言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二

《辯囿》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辨(辛)和囗(囗),總共有12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語組合而成。 在繁體字中,辯囿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辯囿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相似。 以下是一個使用辯囿的例句: 他們在辯囿中展開激烈的争論。 組詞方面,可以使用辨識、解囿等。 與辯囿近義的詞語有争辯、争論,反義詞可能是和解、妥協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