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絺句繪章 ”。 宋 真德秀 《謝除翰林學士表》:“變絺章繪句之習,豈薄技之能堪;以救時行道為賢,尚前猷之可仰。” 元 劉壎 《隱居通議·古賦一》:“絺章繪句,抽黃媲白,味則美矣,而不適於用。” 陶曾佑 《中國文學之概觀》:“ 唐 初沿 江 左餘風,絺章繪句,固 盧 、 駱 、 王 、 楊 之特色也。”
"絺章繪句"是漢語成語中描述文章雕琢修飾的典型表達,其核心含義需從字源與文獻用例雙重角度解析。從字形結構看,"絺"原指細葛布,引申為精細加工;"章"指文采,"繪"為彩飾,"句"即辭句,四字連用比喻刻意追求文字華美,如《文心雕龍·情采》所言"绮麗以豔說,藻飾以辯雕",強調過度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實質。
該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文學批評,宋代類書《太平禦覽》卷五百八十五引《晉陽秋》記載陸機"絺章繪句,非治世之音",反映古代文論對浮華文風的批判态度。清代樸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解析"絺"字時,特别指出其"治絲而織之"的本義與引申為"治文而飾之"的修辭轉喻關系。
現代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9冊第367頁明确釋義:"謂雕琢文辭,修飾章句",并引元代劉埙《隱居通義·詩歌二》為證:"山谷之詩……不為絺章繪句之習"。這種釋義體系在《古代漢語成語辭典》(中華書局,2018)中得到進一步印證,其詞條強調該成語包含"過分追求形式美"的貶義色彩。
語言學研究中,北京大學袁行霈教授在《中國文學概論》第三章特别論及該成語,指出其反映的"形式主義創作傾向與儒家文以載道傳統的沖突"。這些學術論述構成該成語釋義的權威支撐,體現其在漢語修辭批評史上的特殊地位。
“絺章繪句”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其詳細解釋:
指刻意雕琢文辭、修飾章句,追求辭藻的華麗與工整。既可形容寫作或藝術創作的精湛技藝,也可暗含過度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傾向。
詞源與演變
最早見于宋代真德秀《謝除翰林學士表》,原文“變絺章繪句之習”,指改變過分雕琢文辭的習氣。元代劉壎《隱居通議》進一步将其與“抽黃媲白”并列,強調其“味則美矣,而不適于用”的特點。
用法與場景
近義與關聯詞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白黑分明百弄玻意耳定律采察承寵抽幹觕婢瘯蠡錯儀畫制大霈等腰三角形調授東道之誼斷沒斷約塠阜剁碎訪貧問苦甘樂過眼煙雲海杯還軸纥梯纥榻洪鐘渙渥化通賤辰降神奸兆京域金龛畯良焜耀潦倒隸古離休蝼蟻貪生面首左右糜軀碎首釀罋牛之一毛劈頭破桐之葉怯紅怕黑棨戟齊家驅石神鞭如是我聞三旌散錢山眼挻埴四值功曹壇琖天九帖騎通旅違拒文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