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隸古的意思、隸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隸古的解釋

謂以隸書考校寫定古篆文。《書序》:“至 魯共王 ,好治宮室,壞 孔子 舊宅,以廣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 虞 、 夏 、 商 、 周 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鬥文字……科鬥書廢已久,時人無能知者,以所聞 伏生 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更以竹簡寫之。” 陸德明 釋文:“謂用隸書寫古文。” 孔穎達 疏:“言隸古者,正謂就古文體而從隸定之,存古為可慕,以隸為可識,故曰隸古,以雖隸而猶古。”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自 安國 變隸古,後人不復見古文,時於《史記》見之。”一說,指隸書與科鬥古文。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三:“ 孔安國 《尚書序》言:‘為隸古定,更以竹簡寫之。’隸為隸書,古為科鬥。蓋前一簡作科鬥,後一簡作隸書,釋之以便讀誦。近有善隸者,輒自謂所書為隸古,可笑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隸古是漢語文字學術語,指隸書與古文字的合稱,特指用隸書筆法轉寫古文字形體的書寫方式。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序言,記載孔子整理《尚書》時曾用“隸古定”方法将古文字轉寫為隸書,以利傳習。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隸古指“以隸書寫定古文字”,即用漢代通行的隸書筆法對先秦文字進行轉譯。

從文字演變史考察,隸古是漢字隸變過程中的重要階段。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中指出,隸古定法保留了部分戰國文字結構,但筆畫已呈現隸書“波磔”特征,形成獨特的過渡書體。這種書寫方式在漢代典籍整理中廣泛應用,如馬王堆帛書《周易》即用隸古體抄寫,既存古文字形又具隸書筆意。

在文化價值層面,隸古具有文字傳承與文獻保存的雙重意義。王國維《觀堂集林》考證,唐代衛包曾用隸古定本改《尚書》,說明該書寫方式對經典傳播的持續影響。現代出土的敦煌寫本中,仍可見晉代隸古定《尚書》殘卷,為研究漢字演變提供實物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隸古”一詞源于古代文獻整理,主要指用隸書轉寫古文字(如科鬥文)的過程或成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指用隸書考校、轉寫古篆文(如科鬥文)的文獻整理方法。例如《尚書》古文版本失傳後,漢代學者根據伏生口傳的今文版本,将古文經書用隸書轉寫以便識别,稱為“隸古定”。

  2. 曆史背景
    據《書序》記載,魯共王在孔子舊宅牆壁中發現用科鬥文(蝌蚪形古篆)書寫的典籍,但因該字體已失傳,遂以伏生所傳今文經書為參照,将古文轉寫為隸書,形成“隸古定”本,後以竹簡重新抄錄。

  3. 學術争議

    • 轉寫說:孔穎達認為“隸古”是保留古文字體結構,僅用隸書筆法重寫,實現“雖隸而猶古”。
    • 對照說:陸遊《老學庵筆記》提出另一種觀點,認為可能是前簡為科鬥文,後簡為隸書對照,便于釋讀。
  4. 文化意義
    這一方法在秦漢文字演變中起到橋梁作用,既保存了古文原貌,又借助隸書的普及性促進經典傳播,對後世文獻校勘影響深遠。

提示:關于“隸古定”的具體操作和更多曆史細節,可參考漢典()及《雲麓漫鈔》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編演布達佩斯憯斷朝邑沉迷斥邏櫥窗鹑郊楚絃旦彩打秋風燈紅酒緑典座低眉折腰定食膚果港客高敞高制給節根因刮鏽鼓兒詞函席河澳華冠麗服叫勁寄懷矜張酒大工九侯浪放臁骨練核盧盧捋虎須妙染塸堣畔牢盆浴骈踬樸握洴澼切衇鬐鬣阙車阙剪肉胞眼上德賞花紅士宦耍花壇疏遲說嘴打嘴四馬攢蹄擡盤逃責台跳匿踠足錫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