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唐書·李泌傳》:“時 李懷光 叛,歲又蝗旱,議者欲赦 懷光 。帝博問羣臣, 泌 破一桐葉附使以進,曰:‘陛下與 懷光 ,君臣之分不可復合,如此葉矣。’由是不赦。”後以“破桐之葉”喻已分不可複合的事物。《金史·完顔綱傳》:“代之而不受,召之而不赴,君臣之義已同路人,譬之破桐之葉不可以復合,騎虎之勢不可以中下矣。”
“破桐之葉”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出自《新唐書·李泌傳》。唐代李泌為勸谏唐德宗不赦免叛将李懷光,将一片桐葉撕破後呈給皇帝,比喻“君臣關系如同破碎的桐葉,不可複合”。最終德宗未赦免李懷光,典故由此流傳。
二、本義與引申義
三、用法與特點
四、常見誤解辨析 需注意與“微不足道”含義區分。部分非權威資料(如)誤釋為“事物微小”,實為訛傳,正确含義應聚焦“不可複合”的決裂狀态。
示例:
“公司兩大股東矛盾激化,關系已成破桐之葉,合并計劃徹底終止。”
《破桐之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秋天将至時,桐樹的葉子開始脫落。用來形容事物快要結束或走向盡頭。
《破桐之葉》的拆分部首是木和葉,總共有12個筆畫。
繁體字為「破桐之葉」。
在古代,「破桐之葉」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準确的曆史寫法需要進一步研究。
待續。
待續。
待續。
待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