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瘯蠡的意思、瘯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瘯蠡的解釋

皮膚病。指六畜疥癬之疾。《左傳·桓公六年》:“博碩肥腯……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 杜預 注:“毛皮無疥癬。” 孔穎達 疏:“瘯蠡,畜之小病,故以為疥癬之疢也。” 明 劉基 《送海甯尹知州之官序》:“夫牧也者,受人之牛羊而牧之,必為之豐其水草,適其寝訛,去其瘯蠡,驅其豺狼,然後物生遂而牧之道得矣。” 明 張煌言 《天地之大德曰生》:“或者謂哀榮之事,天地亦所并存也。不知四靈可畜,仍不礙瘯蠡;三蘖先殄,亦無傷嶽降。”一說,瘯蠡即瘰疬,結核病的一種。見 陸澹安 《左诂補正》(《中華文史論叢》1981年第1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瘯蠡的含義解析

“瘯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屬于非常用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是指牲畜(尤其是馬、牛等)患的一種皮膚病,具體表現為皮膚上出現的疥癬或潰爛。

詳細釋義與來源依據

  1. 本義與古代文獻依據: “瘯蠡”最早且最著名的出處見于儒家經典《春秋左氏傳》(《左傳》)。在《左傳·桓公六年》中記載:“博碩肥腯……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 這裡的“不疾瘯蠡”意指牲畜沒有生疥癬等皮膚病,是祭祀用牲肥壯健康的标志。對此,西晉學者杜預在《春秋左傳集解》中明确注釋:“瘯蠡,疥癬。”

  2. 字義拆解與構詞分析:

    • 瘯 (cù): 本義指皮膚病。《說文解字》雖未直接收“瘯”字,但後世字書(如《玉篇》、《廣韻》)多釋為“皮病”或“疥病”。
    • 蠡 (luó 或 lí): 在此詞中讀作luó。有“分割”、“蟲蛀”或“器物經腐蝕剝落”之意。在“瘯蠡”一詞中,“蠡”用以形容皮膚因病而出現的潰爛、剝落的狀态。兩字結合,“瘯蠡”生動描繪了皮膚患病後出現癬疥、潰爛的病狀。
  3. 權威辭書釋義: 現代大型權威語文辭書《漢語大詞典》對“瘯蠡”的釋義為:

    瘯蠡: 皮膚病。指六畜疥癬之疾。《左傳·桓公六年》:“謂其不疾瘯蠡也。” 杜預 注:“瘯蠡,疥癬。” 此釋義清晰界定了該詞的所指對象(六畜)、疾病性質(疥癬之疾)并引用了經典文獻及古注作為依據。

“瘯蠡”是一個源自先秦典籍的古語詞,特指牲畜(如馬牛羊等)所患的疥癬類皮膚病,其症狀表現為皮膚表面的癬斑或潰爛。該詞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尤其是《左傳》及其注疏)和大型曆史性語文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的記載中,在現代漢語口語和一般書面語中已基本不再使用。其權威釋義建立在經典文獻記載和曆代學者(如杜預)的訓诂基礎之上。

網絡擴展解釋

“瘯蠡”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兩種解釋分歧

  1. 傳統注解:
    • 唐代學者孔穎達在《左傳》注疏中提到,瘯蠡是“畜之小病”,即輕微的疥癬病症,類似皮膚表面的疢疹()。
  2. 現代考據:
    • 陸澹安在《左诂補正》中提出不同觀點,認為“瘯蠡”可能指人類疾病“瘰疬”,即淋巴結核(一種由結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結合《左傳》原文及注疏進行對照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阿小八刀拜陵爆滿不露鋒铓償清重版俶擾慈萱大棗二禬子耳鑒二世旛勝鋒綫浮水功實觀望不前關于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紅色階台盡然饑鷹餓虎峻彥頍纓昆季兩服毛咕名刹巧對诮姗擎蓋青華帝君清譽緧縮凄艶啓運曲躬若不沙三大洋色釉鱓更善藴首事暑伏水花四值功曹隋炀帝嗉囊胎生通言土城缊麗文僚相濡沫響逸仙宅憸子消瘅西班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