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棨戟的意思、棨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棨戟的解釋

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所用的儀仗,出行時作為前導,後亦列于門庭。《漢書·韓延壽傳》:“功曹引車,皆駕四馬,載棨戟。”《後漢書·輿服志上》:“公以下至二千石,騎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縣長二人,皆帶劍,持棨戟為前列。”《舊唐書·張儉傳》:“ 唐 制三品以上,門列棨戟。” 清 周亮工 《夜登杭州城樓有感》詩:“落日荒城滿目秋,轅門棨戟未全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棨戟(qǐ jǐ)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儀仗器具,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棨戟指帶有缯衣或塗漆的木制戟,主要用于官吏的儀仗隊列。它并非實戰兵器,而是象征身份與威嚴的禮器。

二、主要用途

  1. 出行儀仗:官吏出行時,棨戟作為前導儀仗,彰顯地位。如《後漢書》記載,公卿至縣長等級官員出行時均有“持棨戟為前列”的規制。
  2. 門庭陳列:唐代三品以上官員的府邸門前可列棨戟,以示威儀(《舊唐書·張儉傳》提及“門列棨戟”)。

三、曆史記載

四、結構與象征

棨戟以木為材質,外覆缯帛或塗漆裝飾,兼具實用與美觀。其形似戟卻無刃,突出禮儀功能,成為古代官僚體系等級制度的重要符號。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古籍原文或制度細節,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史料,或查閱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棨戟》的意思

《棨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于戰鬥的長柄武器。

拆分部首和筆畫

《棨戟》的部首是木,共有14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棨戟》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棨的原意是指鋒利的釘子,後來引申為指武器中的鋒利部分;戟則指長柄的兵器。兩個字合在一起,表示一種用于戰鬥的帶有長柄的武器。

在繁體字中,《棨戟》的寫法為「棨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棨戟」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區别。棨的古代寫法為「其」,戟的古代寫法為「戈比」。

例句

1. 他手持棨戟,勇敢地沖向敵人。

2. 将軍在戰場上揮舞着棨戟,威風凜凜。

3. 武将左手持戈,右手持棨,威風凜凜地站在城頭。

組詞

1. 棨杖:指用于擊打的柄杆,常用于訓練和貼身防衛。

2. 戟樹:指有戟狀枝幹的樹木。

3. 錐戟:指具有尖銳頭部和柄杆的武器。

近義詞

1. 戈戟:指戰争中使用的各種長柄武器。

2. 長戟:指長度較長的戰鬥用具。

3. 兵戟:指用于戰鬥的軍事武器。

反義詞

1. 平庸:指普通或缺乏特色。

2. 無害:指沒有傷害性或危險性。

3. 求和:指停止敵對行動,尋求妥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