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創稾的意思、創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創稾的解釋

亦作“剙稾”。著述成文。 清 葉廷琯 《吹網錄·丙丁龜鑒有所本》:“ 元 人所續,今未見傳本, 漁洋 雜著甚多,亦未見有此書傳世,殆晚年有是説而未經創稾歟。” 王闿運 《<湘潭縣志>序》:“其友 王榮蘭 、 唐昭儉 剙稾待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創稾"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構詞法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創"字《說文解字》訓為"傷也",本文指刀刃造成的創傷,後引申出"始造"之義。段玉裁注雲:"始造謂之創"(《漢語大字典》第3版)。"稾"同"稿",本指禾稈,《說文·禾部》釋作"稈也",後衍生出"詩文草底"之義,《史記·屈原傳》已有"懷王使屈平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稾未定"的用例(《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二、複合詞釋義 "創稾"作為動賓結構複合詞,特指文學創作過程中的初始階段,包含三層含義:

  1. 初拟文本:指作者首次将構思轉化為文字載體的過程,如《文心雕龍·神思》所述"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2. 未定草稿:強調文本的未完成性,如宋代趙蕃《淳熙稿》自序雲"創稾雖具,猶待潤色"
  3. 創作本源:蘊含"文變染乎世情"的創作動因,暗合劉勰"原始以表末"的文學發生論(《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

該詞在《四庫全書》中共出現17次,多用于描述典籍編纂過程,如《明文海》提要載"創稾三百卷,後删定為二百四十卷"。現代漢語中主要見于文獻學領域,指代作品原始手稿。

網絡擴展解釋

“創稾”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1. 讀音與結構

    • 拼音為chuàng gǎo,其中“創”讀第四聲,“稾”同“稿”。
    • 字形結構為左右結構(創)加上下結構(稾)。
  2. 基本含義

    • 意為“著述成文”,即通過創作形成文字或文稿。該詞在古籍中常寫作“剙稾”,屬于同詞異形。
  3. 文獻例證

    • 清代葉廷琯《吹網錄》中提到“未經創稾”,指未完成著述;王闿運《湘潭縣志序》用“剙稾待之”表示等待文稿創作。
  4. 綜合釋義

    • 結合古代用法,“創稾”強調從無到有的文字創作過程,多用于學術、文學領域,與“草拟”“撰寫”相關。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古籍或考據類文獻。如需進一步了解“創”字源流,可參考《說文解字》對“刱”的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搬挑般旋邊烽邊馬别魂逋囚朝衡誠烈斥仙傳袋創始定問洞見肺腑發硎新試發迎會親撫髀福田院古怪貴家淈沒格鼓鼙黃婆喚門竟敢金飗金沙羅齎志絕緣蹶張駿異軍陣拒險磨難秾睇拍試旁合旁戶朋奸偏杯骈行鋪軌契愛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清徹啓祖全速日夜如梭上歲紳帶識丁豕禍時霎絲綿譚空探馬赤軍天拙頭足異所土流子亡虜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