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邊馬的意思、邊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邊馬的解釋

(1).車駕兩側的馬。《楚辭·遠遊》:“僕夫懷餘心悲兮,邊馬顧而不行。” 朱熹 集注:“邊,旁也;謂兩驂也。” 清 姚元之 《竹葉亭雜記》卷二:“軍行至 紅花埠 遇雨泥濘,邊馬倒斃一頭。”

(2).邊地的馬。 漢 蔡琰 《悲憤詩》之二:“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鴈歸兮聲嚶嚶。” 南朝 陳 沉炯 《賦得邊馬有歸心》詩:“窮秋邊馬肥,向塞甚思歸。” 清 黃景仁 《順昌劉武穆祠》詩:“不教長驅得留鎮,邊馬誰敢窺 淮西 ?”

(3).撚軍中的先鋒或偵察部隊。撚軍後期,全部成為騎兵,出軍前,先派出數百人的精銳馬隊,在前偵察,一旦發現敵人大隊,立即向主力部隊報告,如遇小股敵人,即加以殲滅。 清 王定安 《求阙齋弟子記·剿撚上》:“賊忽分股,一竄 阜陽 三河尖 ,一竄 新蔡 、 汝陽 ,邊馬至 西華 、 鄧城 等處。” 淩力 《星星草》第二一章:“這功夫, 羅立海 來了。他禀告了邊馬打探的最新軍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邊馬”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1. 車駕兩側的馬
    源自古代馬車結構,指位于車轅外側的“骖馬”(即邊馬)。例如《楚辭·遠遊》中“邊馬顧而不行”,朱熹注解為“邊,旁也;謂兩骖也”。清代姚元之的《竹葉亭雜記》也記載了“邊馬倒斃一頭”的情景,印證了這一用法。

  2. 邊地的馬
    代指邊疆地區的馬匹,常用于文學作品中烘托邊塞氛圍。如漢代蔡琰《悲憤詩》中的“胡笳動兮邊馬鳴”,南朝陳沈炯《賦得邊馬有歸心》中的“窮秋邊馬肥”,均以邊馬象征邊疆的軍事與自然景象。

  3. 撚軍的先鋒或偵察部隊
    屬曆史軍事術語,特指清代撚軍(農民起義軍)中的精銳騎兵部隊。他們負責偵察敵情,遇小股敵人則殲滅,遇大隊則通報主力。這一用法在《漢典》及《竹葉亭雜記》中均有明确記載。


提示:若需了解更詳細的文獻出處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楚辭》、蔡琰詩作或清代軍事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邊馬》一詞的意思是指在邊境地區供軍隊巡邏、傳遞信報等用途的馬匹。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辶”(辵),表示行走;右邊是“馬”,表示馬匹。共有11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軍事邊防制度,常用于邊境地區駐紮的軍隊。在繁體字中也保留着邊馬這個詞,沒有變化。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差不大,隻是有些筆畫的書寫方式有所變化。例如,“馬”字在古代的寫法中,馬身的間隔較大,腿部細節也比較簡化。一個常見的例句是:“騎兵部隊依靠邊馬進行戰鬥與打擊。”在組詞方面,可以組詞“邊馬兵”來指代依靠邊馬進行邊防巡邏的軍人。與“邊馬”相近義的詞彙有“邊防馬”、“邊境馬”,反義詞則沒有固定的對應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