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ulation] 通常指阻滞熱、電或聲通過的材料;用于絕緣的不傳導材料
(1).斷絕因緣。 唐 王維 《哭祖六自虛》詩:“乍失疑猶見,沉思悟絶緣。” 艾蕪 《我在仰光的時候》:“這就是他堅決同人世間某種欲望徹底決裂的原因,并用袈裟對紅塵世界表示絕緣。”
(2).不發生接觸;不相關連。 冰心 《寄小讀者》一:“我以抱病又将遠行之身,此三兩月内,自分已和文字絕緣。” 王力 《略論語言形式美》:“新詩的節奏不是和舊體詩詞的節奏完全絕緣的。”
(3).隔斷電流,使不能通過。具有極高電阻的物質可以用來絕緣,如橡膠、玻璃、雲母等。
“絕緣”是現代漢語中兼具物理專業屬性和日常引申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詞素解析與基本定義 該詞由“絕”(斷絕)和“緣”(關聯)兩個語素構成,字面本義指徹底切斷物質聯繫。《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阻止電流通過,或使不同電位的導體之間不産生漏電電流的特性”[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2020]。在《漢典》的釋義中,該詞特指“極難導電的物質或狀态”(zdic.net)。
物理學科延伸 在電工學領域,絕緣材料需滿足體積電阻率大于$10 Omegacdot m$的技術标準,其介電強度計算公式為: $$ E{text{br}} = frac{V{text{br}}}{d} $$ 式中$E{text{br}}$代表擊穿場強,$V{text{br}}$為擊穿電壓,$d$是介質厚度[中國電工技術學會标準,2018]。
社會學引申義 社會語言學視角下,該詞衍生出“斷絕人際交往”的隱喻用法,如魯迅在《書信集·緻鄭振铎》中所述:“與文壇絕緣久矣”,此處借物理現象喻示人際關系的疏離狀态[《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絕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核心含義:
絕緣體的電阻率通常在$10 Omegacdot m$以上,與導體(如銅的$1.7times10^{-8} Omegacdot m$)形成鮮明對比。其原理可通過能帶理論解釋:絕緣體的價帶和導帶之間存在較大禁帶寬度,電子難以躍遷。
需要注意的是,在工程領域還存在"熱絕緣"概念(如隔熱材料),但未特别說明時通常指電絕緣。絕緣材料對現代電力系統安全至關重要,約30%的電氣事故因絕緣失效引發。
百拙千丑不遣才待漕運司誠士塵顔侈鬥鸱尾儲量聰明兒定配地政鬥酒學士度聲俄國農奴制改革二重根貳醮廢朝豐腴分擾麸漿撫接膚粟股栗服馭光誦虹棟毀抹驚耀近密救傾俱揔磕膝蓋枯膓攬綴靈鞭亂歲戮殺旅枕麽那密欵年侵櫱帝排隊論鵬魚迫怵蒲魯東主義傾飐汽油機榷斂屈眴實打實受手力錢銅洗筒子頑固微乎其微戊申録銜悲廂懸嬉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