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士大夫束腰之大帶。《孔子家語·五儀解》:“然則章甫、絇履、紳帶、搢笏者,皆賢人也。”《後漢書·第五倫傳》:“刻著五臧,書諸紳帶。”
紳帶是中國古代貴族及士大夫階層用于束腰的禮儀性腰帶,其含義和文化象征可從以下五個方面解析:
定義與用途
紳帶是商周時期出現的絲織大帶,主要用于束住外衣下裳。在祭祀、朝會等正式場合,與冕服配套使用,成為身份象征。
等級與形制
結構與名稱由來
紳帶長度數尺,束腰時在腹前打結,下垂部分稱“紳”,故得名。《論語》中“子張書諸紳”即指将重要内容寫在垂帶上。
文化象征
紳帶不僅是服飾部件,更是古代禮制與階層秩序的重要載體。如需更詳細文獻考據,可查閱《孔子家語》及《晉書·輿服志》相關内容。
紳帶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于形容男士正裝西服上的衣帶。它是指西服外衣的腰帶或褲子腰部的束腰帶。
紳帶的部首是糸(纟),由“細”字形的左右兩邊分割而成。它的總筆畫數為8畫。
紳帶是由中國古代的服飾演變而來。在古代,人們穿着不同的服飾來彰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紳帶作為一種身份象征,成為紳士和上層社會人士的标志。
紳帶的繁體字為「紳帶」。
在古代,紳帶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的寫法是「繩帶」,其中「繩」指的是細繩,「帶」則表示腰帶。
1. 他系緊紳帶,脫下外套。
2. 當他松開紳帶,寬松的西服使他更加舒適。
紳帶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領帶:表示束在領口上用于裝飾或系領帶結的帶子。
2. 腰帶:用于束縛衣物或用作裝飾的帶子。
紳帶的近義詞包括:腰帶、褲帶。
紳帶的反義詞是:裸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