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 燕昭王 為 郭隗 築的台。也稱 黃金台 。 唐 羅隱 《送章碣赴舉》詩:“ 龍門 盛事無因見,費盡黃金老 隗臺 。” 唐 元稹 《處分幽州德音》:“ 燕 趙 之間,古多奇士, 隗臺 如在,代豈乏賢?”參見“ 黃金臺 ”。
“隗台”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彙,其含義與戰國時期燕昭王招賢納士的故事相關:
核心出處
典故源自《戰國策·燕策》。燕昭王為振興燕國,向謀士郭隗求教。郭隗建議“先從隗始”,即通過禮遇自己來吸引更多人才。燕昭王遂為郭隗築宮室(一說高台)并尊其為師,此舉果然引來樂毅、鄒衍等賢士投奔。
别稱與象征
該台在古籍中多稱“黃金台”或“燕台”,但因其典故核心人物是郭隗,後世詩文也常以“隗台”代指,成為招攬賢才的象征。例如唐代詩人羅隱曾寫道:“浮世近來輕駿骨,高台何處有黃金”,暗含此典。
文化意義
這一典故體現了古代君主對人才的重視,後常用于表達求賢若渴、禮遇賢士的主題。成語“千金市骨”也與此故事一脈相承,強調以誠意吸引人才。
由于未搜索到具體網頁資料,以上解析基于傳統文獻記載。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地理位置或考古發現,建議查閱地方志或專業曆史研究資料。
《隗台》是一個多義詞,根據不同的語境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常見的意思包括:指位于陝西省西安市的隗園遺址, 是趙國太傅隗嚣的墓地。同時,也可以指用來表達倚重、依賴之義的成語“以隗為台”。
根據《康熙字典》的編碼,可以将《隗台》拆分成兩個部首:隗(黑字部首)和丶(點字底)。總共有11個筆畫。
《隗台》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曆史和文化。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夏朝,隋唐時期,隗園成為了隋唐帝王們的園林樂園。後來,成為了隗嚣的墓地,被稱為“隗台”。
《隗台》的繁體字保持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什麼差别。
根據考古學家對古代文獻的研究,隗字的古代寫法是“隗嚣”的簡化形式,舊時又寫作“囗崤”,“囗”是圍字旁,崤”是山的下部和山字旁。
1. 這座園林建築仿佛是一座隗台,表達了對曆史的敬仰。
2. 他把他的夢想建立在别人的肩膀上,真是以隗為台。
組詞中可使用隗字或台字來構成其他詞彙,比如:
1. 隗名:指隗嚣的名聲。
2. 台階:指樓梯或用來連接兩個高度不同的地面的建築結構。
《隗台》的近義詞包括:依賴、倚重、仰賴。
《隗台》的反義詞包括:獨立、自主、自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