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逃犯。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望廷尉之逋囚,反 淮南 之窮寇。”
逋囚(bū qiú)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逃亡的囚犯,即從監獄或拘禁中逃脫的犯人。該詞由“逋”(逃亡)和“囚”(囚犯)兩個語素構成,屬偏正式複合詞,強調“囚犯”因逃亡而産生的狀态。
本義解析:
“逋”在《說文解字》中釋為“亡也”,即逃亡之意(如“逋逃”);“囚”指被拘禁者(如“囚犯”)。二者結合指逃脫拘禁的犯人。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2頁)。
文獻用例:
東漢史書《後漢書·龐參傳》載:“田疇不得墾辟,逋囚不得亡命”,其中“逋囚”即指逃亡的罪犯,反映該詞在漢代已用于官方文書。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關聯概念:
古代法律中,“逋囚”常與“捕亡”制度關聯。如《唐律疏議·捕亡律》規定對逃亡囚犯的追捕責任,體現傳統法制對脫逃行為的嚴懲。
來源:《唐律疏議譯注》(中華書局)。
現代漢語中,“逋囚”因屬生僻詞,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學術研究,偶在文學作品中喻指“逃避責任者”。需注意其與近義詞“逃犯”的差異:“逃犯”泛指所有在逃罪犯,而“逋囚”特指從監禁狀态脫逃者,語義更精準。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附錄“古語詞選釋”。
參考資料:
(注:鍊接為相關資源官網,内容需對應具體章節查閱)
“逋囚”是一個文言詞彙,由“逋”和“囚”組合而成,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逋囚(bū qiú)指逃亡的囚犯,即“逃犯”。其中:
出處與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北周文學家庾信的《哀江南賦》:“望廷尉之逋囚,反淮南之窮寇。”此句以“逋囚”代指逃亡的罪犯,與“窮寇”形成呼應,強調其流竄性質。
相關詞彙與成語
現代使用
“逋囚”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中,日常表達更傾向于用“逃犯”“在逃人員”等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句或成語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罷職悲號鄙迂丹梯澹灎登高望遠點銅壺定谳罰點球颿船飛繮風言俏語鳳振分貧振窮告化子挂誤滾單含真合葉鐎鬥濟功悸駭寂寞京音大鼓鹫翎鹫室酒望狙杙窾郄枯葑躨躨枯攣連榻戀惜令年貍奴面交牛女暖煦煦諾顔旁孚普渡衆生碁逢敵手耆利青帝耆英社曲毀呿嗟繩其祖武鼠齒苋庶襚四下裡蒐簡投殛抟爐腯成挽掖畏縮無罣無礙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