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鼓鞞 ”。1.古代軍中常用的樂器。指大鼓和小鼓。《禮記·樂記》:“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将帥之臣。”《舊唐書·郭子儀傳》:“ 子儀 遣六軍兵馬使 張知節 、 烏崇福 、羽林軍使 長孫全緒 等将兵萬人為前鋒,營於 韓公堆 ,盛張旗幟,鼓鞞震山谷。” 清 恽敬 《答伊揚州書》之二:“是猶毀鼎彜而鑄刀劍,舍琴瑟而聽鼓鼙。”
(2).借指征戰。《晉書·牽秀傳》:“自謂居司直之任,當能激濁揚清;處鼓鞞之間,必建将帥之勳。” 唐 劉長卿 《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詩:“萬裡辭家事鼓鼙, 金陵 驛路 楚 雲西。” 清 吳偉業 《避亂》詩:“為客貪蝦菜,逢人厭鼓鼙。”
鼓鼙(gǔ pí)是漢語古典詞彙,專指古代軍隊或禮儀中使用的大鼓和小鼓組合。《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軍中常用的樂器,大鼓和小鼓的合稱",其核心功能在于傳遞軍事信號與營造肅穆氛圍。
從構詞法分析,"鼓"為形聲字,甲骨文象手持鼓槌擊打之形,《說文解字》釋為"擊鼓也";"鼙"從鼓,卑聲,本義指代騎兵用的小型戰鼓,《釋名·釋樂器》記載"鼙,裨也,裨助鼓節也",二者結合構成并列式複合詞。
該詞在文學創作中具有雙重意象:既象征軍事活動(如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又延伸指代戰争(《禮記·樂記》"鼓鼙之聲歡,歡以立動")。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文獻解讀與古典詩詞鑒賞領域,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出警入跸圖》即存有鼓鼙儀仗的寫實圖像。
權威釋義可參考:
“鼓鼙”是漢語詞彙,讀音為gǔ pí,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字面含義
指古代軍中的大鼓和小鼓,屬于打擊樂器。大鼓(鼓)用于指揮進攻節奏,小鼓(鼙)多用于傳遞信號或輔助指揮,二者結合構成戰場號令系統。
引申義
因鼓鼙常用于軍事行動,逐漸被借指戰争或軍事事務。例如唐代劉長卿詩句“萬裡辭家事鼓鼙”,即以“鼓鼙”代指從軍征戰(見、)。
文學意象
在典籍中,鼓鼙常引發對将帥責任的聯想。《禮記·樂記》提到“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将帥之臣”,強調其象征統帥使命的文學意涵。
異寫形式
古籍中亦作“鼓鞞”,如《舊唐書》記載“鼓鞞震山谷”,屬同詞異形(參考、)。
例句補充
清代恽敬《答伊揚州書》中“舍琴瑟而聽鼓鼙”,通過對比琴瑟(雅樂)與鼓鼙(戰事),凸顯對和平的向往。
扳纏榜妾彪炳千古蹩蹩秉常蔔室餐嚼趁熱鬧崇本重身子初指湊泊摧衄醋心打印機登謌釘鞋佛祖高眄過風古鐵浩然正氣河套後死惶撓虎彪澆風較通較尉誡喻魁纍魁名靈祇鹿梨茂烈木頭底兒拿款起更丘亭日事錢榮落柔從三繞鵲傷風深奸巨滑設驗詩集句肆詈頭巾豚犢徒言玩服襪子悟解武校相娛湘沅纖謀纖撓信而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