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識丁的意思、識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識丁的解釋

《舊唐書·張弘靖傳》:“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後以“識丁”指識字。《元史·許有壬傳》:“或懵不能識丁矣。”一説“丁”乃“個”之形誤,因篆文“個”與“丁”相似,傳寫訛作“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識丁"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認識漢字"丁",但實際使用時多用于否定形式"不識丁"或成語"目不識丁",表示完全不識字、沒有文化。

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面本義:

    • "識"指認識、懂得。
    • "丁"在此指漢字"丁"。這是一個筆畫極其簡單的漢字(僅兩畫)。
    • 因此,"識丁"的字面意思就是"認識'丁'這個字"。
  2. 引申義與常用語境:

    • 因為"丁"字是漢字中最簡單、最基礎的字之一,如果連"丁"字都不認識(即"不識丁"),那就意味着一個字也不認識,完全沒有文化。
    • 因此,"識丁"一詞極少單獨使用,其意義主要體現在否定形式"不識丁"或固定成語"目不識丁"中,用來形容人文化水平極低,是文盲。
    • 例如:"此人目不識丁,卻妄議經典。" 意指這個人一個字都不認識,卻胡亂評論經典著作。
  3. 典故出處(增強權威性):

    • "目不識丁"的典故一般認為源自《舊唐書·張弘靖傳》。據記載,唐代幽州節度使張弘靖的部下韋雍和張宗厚經常責罵士兵:"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意思是:現在天下太平,你們這些人能拉開兩石力的弓有什麼用,還不如認識一個'丁'字!)。這裡的"識一丁字"後來演變為"目不識丁"或"不識一丁",用以諷刺沒有文化。 和均收錄此詞條并引用了相關典故。
  4. 現代用法:

    • 在現代漢語中,"識丁"本身幾乎不再單獨使用。
    • "目不識丁"或"不識丁"作為成語和固定表達,仍然常用,帶有一定的書面語色彩或貶義,強調一個人完全沒有讀寫能力,是文盲。其同義詞有"胸無點墨"、"不識之無"等。

"識丁"的字面意思是認識漢字"丁"。但在實際語言應用中,它主要作為"目不識丁"或"不識丁"這個否定性成語的一部分出現,表示連最簡單的字都不認識,形容人完全沒有文化,是文盲。其典故可追溯至《舊唐書》。

參考來源(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識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來源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詞源與典故
    該詞最早出自《舊唐書·張弘靖傳》的記載:“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這句話原意是諷刺武将雖武力過人卻缺乏文化,後逐漸演變為“識丁”,代指“識字”或具備基本文化素養。

  2. 核心含義
    “識丁”即“識字”,常以否定形式出現,如“目不識丁”,形容完全不識字的人。例如《元史·許有壬傳》中“或懵不能識丁矣”即用此意。

  3. 關于“丁”字的争議
    部分學者提出,“丁”可能是“個”字的誤寫。因篆文中“個”與“丁”字形相近,傳抄時可能訛變為“丁”。但這一說法尚未成為定論,主流仍以“識丁”為固定表達。

  4.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強調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或批評缺乏基本文化能力的現象。例如:“為政者需知,國民若多目不識丁,則國家難強盛。”。

總結
“識丁”通過曆史典故引申出“識字”之義,其争議點主要在字形演變,但核心用法穩定。需注意,現代漢語中通常以“目不識丁”的否定形式出現,單獨使用“識丁”的情況較少。

别人正在浏覽...

寶策八瓊背地褊迫比各秉修財資琤琮蛏子赤腫蠢蠢欲動獨峰牛發癫發齊奉誠園鳳皇來儀咈忤割腸公聲拐帶蝦蟆鏡赫赤赤黃湯僭忒繳送解民倒懸靜簡競進謹上空簿髡流鐐竈臨深履薄六號六親不認裡諺龍尾硯羅幕率志面譽背毀莫可奈何木性内溜辇毂甯順弄梅女順跑灘配位鉛玻璃清悠悠筇竹券台鼠屎忪惺突發性五膿相呴相濟顯要笑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