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唐書·張弘靖傳》:“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後以“識丁”指識字。《元史·許有壬傳》:“或懵不能識丁矣。”一説“丁”乃“個”之形誤,因篆文“個”與“丁”相似,傳寫訛作“丁”。
“識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來源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詞源與典故
該詞最早出自《舊唐書·張弘靖傳》的記載:“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這句話原意是諷刺武将雖武力過人卻缺乏文化,後逐漸演變為“識丁”,代指“識字”或具備基本文化素養。
核心含義
“識丁”即“識字”,常以否定形式出現,如“目不識丁”,形容完全不識字的人。例如《元史·許有壬傳》中“或懵不能識丁矣”即用此意。
關于“丁”字的争議
部分學者提出,“丁”可能是“個”字的誤寫。因篆文中“個”與“丁”字形相近,傳抄時可能訛變為“丁”。但這一說法尚未成為定論,主流仍以“識丁”為固定表達。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強調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或批評缺乏基本文化能力的現象。例如:“為政者需知,國民若多目不識丁,則國家難強盛。”。
總結
“識丁”通過曆史典故引申出“識字”之義,其争議點主要在字形演變,但核心用法穩定。需注意,現代漢語中通常以“目不識丁”的否定形式出現,單獨使用“識丁”的情況較少。
識丁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在漢語中有着特定的含義。下面将詳細介紹識丁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識丁意指認識字的第一個部首丁(dīng),在這裡丁指的是“一種象征力量和痛苦的意象”,引申為指字的基本構成單位——“部首”。
識丁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識”和“丁”。其中,“識”是由“言”和“隻”兩個部首組成,并且包含4個筆畫;而“丁”是一個單獨的部首,包含2個豎形的筆畫。
識丁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在古代,社會教育程度較低,人們對字的理解不深,因此常将“丁”作為字的起點,用來表示識字的能力。
繁體字中的“識丁”為“識丁”,其中“識”是“識”的繁體字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對于“識丁”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是:“識叮”。可以看出,部分字形和現代的寫法有所不同。
1. 學會識丁是每個孩子的第一步。
2. 要想學好漢字,首先得識丁才行。
識字、識文斷字、識别、識趣
認字、懂字、會字
不識字、不懂字、不會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