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衡的意思、朝衡的詳細解釋
朝衡的解釋
朝廷大權。《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庚申,下詔稱:‘ 洎 與人竊議,窺窬萬一,謀執朝衡,自處 伊 霍 ,猜忌大臣,皆欲夷戮。’”
詞語分解
- 朝的解釋 朝 ā 早晨:朝陽。朝晖。朝暮。朝霞。朝氣。朝思暮想。朝令夕改。朝秦暮楚(喻反複無常)。 日,天:今朝。明朝。 晨夕野暮 朝 á 向着,對着:朝向。朝前。朝陽。坐北朝南。 封建時代臣見君;亦指宗教徒
- 衡的解釋 衡 é 秤杆,泛指秤:衡器。衡鏡(借指辨别是非善惡的标準)。衡鑒(衡鏡)。 稱量:衡鈞(借指執掌國政之權)。 反複思索做出決定,比較評定:權衡。衡情度理。 平,對等:平衡。均衡。 指北鬥星:衡漢(北鬥
專業解析
朝衡(晁衡)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詞義解析
“朝衡”是唐代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698–770) 的漢名,亦寫作“晁衡”。“朝”為姓氏,“衡”有平衡、公正之意,喻其德行。該詞專指此人,屬曆史專有名詞,無其他引申義。
二、曆史背景與人物生平
阿倍仲麻呂于717年隨遣唐使入長安,在國子監深造,後任唐玄宗朝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等職。他精通漢學,與李白、王維等詩人交厚。753年東歸遇海難,李白誤聞其死訊作《哭晁卿衡》,後其輾轉返長安終老于唐。
三、文化象征意義
“朝衡”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符號,代表:
- 唐代開放包容:外籍士子獲朝廷重用;
- 漢字文化圈紐帶:其漢詩收錄于《全唐詩》,展現漢文化對東亞的深遠影響。
四、權威文獻佐證
- 《辭海》(第七版):“晁衡,即阿倍仲麻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重要人物。”
- 《中日文化交流史》(商務印書館):詳述其任職唐朝的史實及文學成就。
五、現代應用場景
該詞現多見于:
- 中日關系史研究;
- 唐代涉外制度學術論著;
- 文化傳播類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外國留學生與中國文化》)。
來源說明
-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 《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人物卷》,浙江人民出版社
- 《全唐詩》(卷732),中華書局點校本
- 《唐代的外來文明》,[美] 薛愛華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朝衡”是一個多音多義詞,其含義根據發音和語境不同而有所區别:
一、讀作zhāo héng(成語用法)
- 基本含義:字面指“早晨衡量糧食的重量”,比喻對事物進行客觀評價或審視。
- 詳細解釋:源自古代農業社會,農民常在清晨衡量糧食儲備,後引申為強調以公正、準确的态度判斷事物。例如:“他處理問題時始終秉持朝衡的态度。”
二、讀作cháo héng(曆史文獻用法)
- 基本含義:指“朝廷大權”,多用于古代政治語境。
- 出處與示例:
《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記載,大臣劉洎因“謀執朝衡”(企圖掌控朝廷大權)而被定罪,反映了該詞在權力鬥争中的使用背景。
三、辨析與總結
- 發音差異:
- zhāo héng:側重客觀評價,屬比喻性成語。
- cháo héng:特指政治權力,屬曆史文獻用詞。
- 使用場景:
前者適用于日常表達中強調公正判斷,後者則多見于曆史或學術讨論中。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資治通鑒》原文或權威詞典(如、4)。
别人正在浏覽...
俺家的暗箭難防聱齖扳罾步月登雲草戚廁豫禅扉陳訓齒少心銳登雲梯東穿西撞返斾伐叛風布福助诰谕狗熊官着規欲漢碑漢姬寒暖豪直畫地而趨畫旛華域弧剌火患降跽健馬見任開路先鋒龛镫朗捷樂成冥録闵念年衰歲暮啪唧旁明飄翥皮裘甓社珠頗險乾涸其命維新齲齒鵲驗群英會熱海晌飯賞鍳攝受書典貼截銀銅匮童馬誣謗夏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