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形貌丑陋。《後漢書·周燮傳》:“ 燮 生而欽頤折頞,丑狀駭人。” 南朝 宋 謝靈運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 李牧 愧長袖, 郤克 慙躧步,良時不見遺,丑狀不成惡。”
(2).指丑惡的行為。《新唐書·元載傳》:“會 李少良 上書詆其丑狀, 載 怒,奏殺 少良 。”
“丑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形貌丑陋
指人或事物的外貌、形态丑陋不堪。例如《後漢書·周燮傳》中描述周燮“欽頤折頞,丑狀駭人”,意為他的容貌異常丑陋,令人驚駭。
丑惡的行為
用于形容不道德或卑劣的行徑。如《新唐書·元載傳》提到李少良因揭露元載的“丑狀”而被殺,此處即指元載的惡行。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籍例證及權威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查閱典故,可參考《後漢書》《新唐書》等文獻。
《丑狀》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丑陋、難看的樣子或形态。形容一個人外貌不美觀、不吸引人時,可以使用這個詞。
《丑狀》的部首是一,總共有5個筆畫。
《丑狀》一詞來源于古漢語詞彙,最早見于《楚辭·離騷》:“東籬锺期而栖息兮,采蕭斯丑而廬陋。”
《丑狀》的繁體字為「醜狀」。
在古代,「丑狀」的寫法有所不同。其中一種寫法是「醜狀」,即将丑字的繁體「醜」和狀字的繁體「狀」組合而成。
1. 他那丑狀的臉龐總是讓人有些不自在。
2. 這個房子已經年久失修,在外觀上顯示出了一種丑狀。
3. 她盡管是一個有着丑狀特征的人,但卻有着迷人的内在美。
可以與《丑狀》相關的組詞有:丑陋、丑态、丑惡、丑丫頭等。
近義詞:丑陋、丑态、丑惡、丑值。
反義詞:美狀、美觀、可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