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形貌丑陋。《後漢書·周燮傳》:“ 燮 生而欽頤折頞,丑狀駭人。” 南朝 宋 謝靈運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 李牧 愧長袖, 郤克 慙躧步,良時不見遺,丑狀不成惡。”
(2).指丑惡的行為。《新唐書·元載傳》:“會 李少良 上書詆其丑狀, 載 怒,奏殺 少良 。”
“丑狀”在漢語中是一個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丑陋、不體面的形态或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籍用例,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本義溯源
“丑”本指相貌怪異,《說文解字》訓為“可惡也”,後引申為道德層面的低劣;“狀”則指形态或表現。二者結合後,“丑狀”最早用于描述具體可見的畸形外貌,如《莊子·外物》載“衣以文繡,食以刍叔……及其牽而入于太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以祭祀犧牲的“丑狀”暗喻身不由己的困境。
引申義發展
在文學語境中,“丑狀”逐漸擴展至抽象層面的不堪行徑。如《明史·奸臣傳》評嚴嵩“怙寵擅權,丑狀昭著”,此處特指弄權貪腐的惡劣行徑,帶有強烈道德批判色彩。
現代語義分層
當代漢語中,“丑狀”既保留具象描述功能(如“畫中妖魔的丑狀令人駭然”),也常用于社會批評領域。《現代漢語詞典》标注其雙義項:一為“丑陋的形态”,二為“不光彩的表現”,後者如“揭發學術造假丑狀”。
近義詞辨析
與“丑态”相比,“丑狀”更強調客觀存在的事實狀态而非動态表現;相較于“丑行”,“丑狀”涵蓋範圍更廣,既包含行為也包含現象。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指出:“狀者,形貌之總稱”,印證該詞具有綜合指涉性。
“丑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形貌丑陋
指人或事物的外貌、形态丑陋不堪。例如《後漢書·周燮傳》中描述周燮“欽頤折頞,丑狀駭人”,意為他的容貌異常丑陋,令人驚駭。
丑惡的行為
用于形容不道德或卑劣的行徑。如《新唐書·元載傳》提到李少良因揭露元載的“丑狀”而被殺,此處即指元載的惡行。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籍例證及權威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查閱典故,可參考《後漢書》《新唐書》等文獻。
奧薮幫腿般關飽飯被色便門橋閉塞眼睛捉麻雀等侪刁鑽多吃多占鳳繡甘苦與共膏肪貫熟灌園海嶺賀啓後祇懷憂昏睡兼秋咎氏絶薪止火快慰良法寮人領抹吏事裡行隆刑峻法樓阙賣勁毛蛋蛋子蜜炬末卷拏掇納徵平雲清樂青駹馬全職忍人潤筆錢繕覽施醫水獄水樁泝沿添火鹈峯未艾方興文惠卧理無上法下工夫香積象教小杜小狹小資産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