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徵的意思、納徵的詳細解釋
納徵的解釋
即納币。古代婚禮六禮之一。《儀禮·士昏禮》:“納徵,玄纁、束帛、儷皮,如納吉禮。” 鄭玄 注:“徵,成也,使使者納币以成昏禮。” 賈公彥 疏:“納此,則昏禮成,故雲徵也。”《晉書·禮志下》:“ 江 左以來,太子婚,納徵用玉璧一,獸皮二,未詳何所準況。”《南史·裴松之傳》:“有司奏太子婚,納徵用玉璧虎皮。”參見“ 納币 ”。
詞語分解
- 納的解釋 納 (納) à 收入,放進:出納。藏污納垢。 接受:采納。笑納。納谏。 享受:納福。納涼。 繳付:納稅。 補綴,縫補;現多指密密地縫:納鞋底。 姓。 繳出吐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徵的解釋 徵 ǐ 古代五音之一,相當于簡譜“”。 徵 ē 見“征”③徵⑦。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納徵(又稱“納征”或“納币”)是中國古代婚姻禮儀“六禮”中的第四禮,指男方在議定婚約後向女方家正式送聘禮的儀式,标志着婚約成立。以下是詳細解釋:
1.核心含義與作用
- 定義:納徵是男方通過贈送聘禮與女方家庭達成婚約的重要步驟,其名稱中“徵”意為“成”,即通過納聘財使婚姻關系确立。
- 地位:屬于“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之一,是婚約成立的法定程式。
2.具體流程與聘禮内容
- 流程:男方擇吉日,由媒人攜禮書、聘禮送至女方家;女方接受後需回禮,雙方家庭正式結親。
- 聘禮種類:包括象征性的物品如玄纁(紅黑色與淺紅色的布帛)、束帛(成捆的絲織品)、儷皮(成對的鹿皮),以及聘金、聘餅、海味等實際財物,數量多為雙數以示吉祥。
3.文化意義與現代演變
- 象征意義:既表達男方對女方家庭的尊重,也體現婚姻的契約性。《禮記》記載“先納聘財而後婚成”,強調物質與禮儀的雙重約束。
- 現代對應:演變為“下彩禮”或“過大禮”,部分傳統習俗仍保留在婚禮中,但形式和内容因地域、家庭差異而簡化。
4.相關文獻與名稱變體
- 在《儀禮·士昏禮》《晉書·禮志》等古籍中均有記載,亦稱“納成”“納币”。不同時期對聘禮的要求可能變化,如晉代太子納徵用玉璧和獸皮。
通過納徵,古代婚姻從議婚階段進入正式籌備,這一禮儀至今仍在華人文化中留有痕迹,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婚俗的紐帶。
網絡擴展解釋二
納徵的意思
納徵(nà zhēng)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具有“征收”、“募集”、“收取”等含義。它通常用來描述政府或組織向民衆征收稅款、募集軍費、收取貢品等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納徵的拆分部首是“纟”和“刀”,部首纟表示與線有關的事物,刀表示與切割有關的事物。納徵的總筆畫數為9。
來源
納徵一詞最早出現于《周禮·地官》中,作為一種古代的行政措施。在古代社會,政府經常通過征收、募集和收取來滿足經濟和軍事需求,因此納徵成為了一個常用的詞彙。
繁體
納徵的繁體字為「納徵」。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發生變化,納徵也有不同的古代寫法,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納征」。
例句
1. 政府納徵了大量的稅款用于基建項目。
2. 各個城市紛紛納徵義務兵員,以應對邊境安全問題。
組詞
納稅、納款、納糧、納貢、納谏、納降
近義詞
征收、收取、募集、征集
反義詞
免徵、免收、免除、豁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