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形貌丑陋。《后汉书·周燮传》:“ 燮 生而钦颐折頞,丑状骇人。” 南朝 宋 谢灵运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 李牧 愧长袖, 郤克 慙躧步,良时不见遗,丑状不成恶。”
(2).指丑恶的行为。《新唐书·元载传》:“会 李少良 上书詆其丑状, 载 怒,奏杀 少良 。”
“丑状”在汉语中是一个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丑陋、不体面的形态或状态。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古籍用例,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本义溯源
“丑”本指相貌怪异,《说文解字》训为“可恶也”,后引申为道德层面的低劣;“状”则指形态或表现。二者结合后,“丑状”最早用于描述具体可见的畸形外貌,如《庄子·外物》载“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以祭祀牺牲的“丑状”暗喻身不由己的困境。
引申义发展
在文学语境中,“丑状”逐渐扩展至抽象层面的不堪行径。如《明史·奸臣传》评严嵩“怙宠擅权,丑状昭著”,此处特指弄权贪腐的恶劣行径,带有强烈道德批判色彩。
现代语义分层
当代汉语中,“丑状”既保留具象描述功能(如“画中妖魔的丑状令人骇然”),也常用于社会批评领域。《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其双义项:一为“丑陋的形态”,二为“不光彩的表现”,后者如“揭发学术造假丑状”。
近义词辨析
与“丑态”相比,“丑状”更强调客观存在的事实状态而非动态表现;相较于“丑行”,“丑状”涵盖范围更广,既包含行为也包含现象。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指出:“状者,形貌之总称”,印证该词具有综合指涉性。
“丑状”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形貌丑陋
指人或事物的外貌、形态丑陋不堪。例如《后汉书·周燮传》中描述周燮“钦颐折頞,丑状骇人”,意为他的容貌异常丑陋,令人惊骇。
丑恶的行为
用于形容不道德或卑劣的行径。如《新唐书·元载传》提到李少良因揭露元载的“丑状”而被杀,此处即指元载的恶行。
以上解析综合了古籍例证及权威词典释义,如需进一步查阅典故,可参考《后汉书》《新唐书》等文献。
挨整白角扇百辛保护神抱空窝鞭背逼醮比屋而封不饥不寒不望车水马龙代代花当厄道尊大雀风纹风雨同舟腹馁告幺攻理过头话海枣熯天炽地横征苛役话名节侠惊慑巾帔迥特九举旧闾九秋卷饼开路课兆梁桷李佛子偭规错矩明举嗼然磨莹槃停七宝辇茕疚琼香邛竹三十六雨三吴杀鸡扯脖汕头市饰始示问死限诵说无计所奈先夫象齿焚身现疾説法霞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