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殘忍的人;硬心腸的人。《左傳·文公元年》:“且是人也,蠭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 唐 裴铏 《傳奇·封陟》:“於戯!此子大是忍人!” 明 方孝孺 《條侯論》:“彼 景帝 者,私刻忍人也。” 郭沫若 《歸去來·由日本回來了》:“我自己畢竟是一個忍人,但我除走這條絶路之外,實在無法忍耐了。”
(2).謂對别人忍心。《韓非子·内儲說上》:“夫人臣必仁而後可與謀,不忍人而後可近也。”
“忍人”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古典文獻和現代用法進行區分:
一、古典含義(貶義)
指殘忍或硬心腸的人
源自《左傳·文公元年》等典籍,描述具有“蠭目而豺聲”外貌特征且性格冷酷之人。例如唐代裴铏《傳奇·封陟》中“此子大是忍人”即批評對方心狠。
對他人忍心的行為
《韓非子·内儲說上》提到“不忍人而後可近”,強調為政者需有仁心,若對他人過于忍心則不可親近。
二、現代衍生含義(中性/褒義)
補充說明
“忍”字本身兼具“抑制情緒”與“殘酷”雙重含義(如“殘忍”“忍耐”),因此“忍人”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例如例句“我自己畢竟是一個忍人”可能表達自我克制的無奈,而非貶義。
建議在閱讀古典文獻時注意其貶義傾向,現代使用則需根據語境明确表達意圖。
忍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忍和人。
忍的部首為心,它的總筆畫數為7。人的部首是人,它的總筆畫數為2。
忍人最早出現在《增廣賢文》這本古代文言文讀本中。它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具有忍耐力、堅韌不拔、能夠忍受苦難和困境的品質。
忍人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忍人」,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康熙字典》的記錄,忍人在古時候的寫法稍有不同。其中,忍的古字寫法為「肎」,而人的古字寫法為「亻」。
1. 他是一個忍人的人,無論面對什麼困難都能堅持下來。
2. 她的忍人品質讓她在艱苦的環境中生存下來。
1. 忍耐:指能夠忍受或忍耐困難、痛苦的能力。
2. 忍受:指能夠承受或容忍某種事物或情況。
3. 忍心:指能夠有意識地去承受、容忍或忍耐某種事情。
1. 忍耐:表示具有忍受痛苦、困難等的能力。
2. 忍受:意味着能夠容忍或承受某種事物或狀況。
3. 忍心:表示能夠有意願地承受或容忍某種情感或行動。
1. 不忍:表示不願意、不願意忍受或容忍某種事物或情況。
2. 不耐:表示無法忍受或容忍某種事物或情況。
3. 不忍心:表示不願意、不願意承受或容忍某種情感或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