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肪。 宋 陸遊 《菜羹》詩:“老農手自闢幽圃,土如膏肪水如乳。”
"膏肪"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複合詞,由"膏"和"肪"兩個單字組成,均與油脂、脂肪相關。其核心含義指動物體内或食物中富含的油脂、脂膏,多用于書面語或古語語境。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膏(gāo)
《說文解字》釋為"肥也",指油脂或肥肉。引申為: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卷四·肉部(中華書局影印本)。
肪(fáng)
《說文解字》釋為"肥也",特指動物腰部厚脂。《玉篇·肉部》注:"肪,脂肪也。"
來源:顧野王《玉篇》(宋刻本影印)。
"膏"與"肪"為同義複用,強調油脂的豐潤狀态,常見于兩類語境:
生物脂肪
指動物體内或皮下儲存的厚脂,如:
"熊掌之美,貴在膏肪。"(《本草綱目·獸部·熊》引古醫籍)
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十一(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食物油脂
形容食物富含油潤口感,如:
"炙鴨豐腴,膏肪溢齒。"(清·袁枚《隨園食單·特性單》)
來源:袁枚《隨園食單》(江蘇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古人常以"膏肪"喻指資源的豐饒或滋養作用:
來源:班固《漢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神農本草經輯注》(馬繼興整理)。
“膏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 基本釋義
“膏肪”讀作gāo fáng,意為“脂肪”。該詞由“膏”(指油脂、肥肉)和“肪”(動物體内的厚脂)組合而成,常用于形容肥沃或油脂豐富的狀态。
2.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宋代詩人陸遊的《菜羹》詩:“老農手自辟幽圃,土如膏肪水如乳”,此處以“膏肪”比喻土壤肥沃如油脂,與“水如乳”形成對仗,強調土地的豐饒。
3. 相關拓展
“膏肪”是一個具象且富有文學色彩的詞彙,多用于古代詩文,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比喻或引申含義。
白露鮑孤雁褒衣危冠變正别賦不圓産婦抻練春典除徒大吃一驚嫡長繼承定于地下郎獨身鵝陳二宋攻取孤睽黃門北寺環句回鹘文忌恚謹勑謹書君子固窮開涮亢陽狂傲款慢臨局流泝毛炰名靰利鞚蛲瘕奴隸怒色皮裘坡田企劃青黑騎裝權媢全神貫注曲允甥壻收齒霜風霜橘帑臧鐵柱頭嗌王土刓刻為間衛所象陣閑暮邪謀諧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