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肪的意思、膏肪的詳細解釋
膏肪的解釋
脂肪。 宋 陸遊 《菜羹》詩:“老農手自闢幽圃,土如膏肪水如乳。”
詞語分解
- 膏的解釋 膏 ā 肥,肥肉:膏粱(肥肉、細糧)。膏腴。膏沃。 脂油:春雨如膏。膏澤(a.滋潤作物的及時雨;b.喻給予恩惠)。 中醫指心尖脂肪,認為是藥力達不到的部位:病入膏肓。 膏 à 把油抹在車軸或機械上:
- 肪的解釋 肪 á 厚的脂膏,特指動物腰部肥厚的油:脂肪。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膏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 基本釋義
“膏肪”讀作gāo fáng,意為“脂肪”。該詞由“膏”(指油脂、肥肉)和“肪”(動物體内的厚脂)組合而成,常用于形容肥沃或油脂豐富的狀态。
2.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宋代詩人陸遊的《菜羹》詩:“老農手自辟幽圃,土如膏肪水如乳”,此處以“膏肪”比喻土壤肥沃如油脂,與“水如乳”形成對仗,強調土地的豐饒。
3. 相關拓展
- 構詞特點:屬于并列結構的合成詞,兩字均與油脂相關,強化詞義。
- 現代使用: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膏肪”,更多以“脂肪”替代,但古詩詞或文學作品中仍可見其蹤迹。
“膏肪”是一個具象且富有文學色彩的詞彙,多用于古代詩文,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比喻或引申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膏肪(gāo fáng)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動物或植物體内的脂肪部分。我們可以将它拆分成兩個部首,左邊的部首是“⺼”(肉首),右邊的部首是“方”(方塊)。根據這兩個部首,我們可以猜測它的含義與肉食和方形有關。
膏肪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周禮·地官司徒氏》一書,那個時候它的寫法是“膏肪”。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就是“膏肪”。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膏肪的寫法是有一些變化的。比如在西漢時期,它的另一種寫法是“郜肪”。現代漢字簡化後,膏肪的寫法統一為“膏肪”。
下面是一個關于膏肪的例句:“飽含膏肪的牛肉十分美味。”這個例句表達了牛肉富含脂肪的特點。
除了膏肪之外,我們還可以用一些相關的詞語來描述這個概念。比如,脂肪、油脂、贅肉都與膏肪有關。而與膏肪相反的詞語則是瘦肉,指的是不含或幾乎不含脂肪的肉類食品。
通過組合不同的詞語,我們可以形成一些新的詞組。比如,膏肪燃燒指的是脂肪被身體分解或消耗的過程。膏肪堆積則表示脂肪在身體内部集聚過多。
總之,膏肪是指動植物體内的脂肪部分。它的寫法源于古代文字,含義與肉食及方形有關。我們可以通過組合其他詞語來描述膏肪的特點,如脂肪、油脂等。與膏肪相反的詞是瘦肉。希望這些信息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