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丑狀的意思、丑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丑狀的解釋

(1).指形貌丑陋。《後漢書·周燮傳》:“ 燮 生而欽頤折頞,丑狀駭人。” 南朝 宋 謝靈運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發都》詩:“ 李牧 愧長袖, 郤克 慙躧步,良時不見遺,丑狀不成惡。”

(2).指丑惡的行為。《新唐書·元載傳》:“會 李少良 上書詆其丑狀, 載 怒,奏殺 少良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丑狀”在漢語中是一個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丑陋、不體面的形态或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籍用例,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1. 本義溯源

    “丑”本指相貌怪異,《說文解字》訓為“可惡也”,後引申為道德層面的低劣;“狀”則指形态或表現。二者結合後,“丑狀”最早用于描述具體可見的畸形外貌,如《莊子·外物》載“衣以文繡,食以刍叔……及其牽而入于太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以祭祀犧牲的“丑狀”暗喻身不由己的困境。

  2. 引申義發展

    在文學語境中,“丑狀”逐漸擴展至抽象層面的不堪行徑。如《明史·奸臣傳》評嚴嵩“怙寵擅權,丑狀昭著”,此處特指弄權貪腐的惡劣行徑,帶有強烈道德批判色彩。

  3. 現代語義分層

    當代漢語中,“丑狀”既保留具象描述功能(如“畫中妖魔的丑狀令人駭然”),也常用于社會批評領域。《現代漢語詞典》标注其雙義項:一為“丑陋的形态”,二為“不光彩的表現”,後者如“揭發學術造假丑狀”。

  4. 近義詞辨析

    與“丑态”相比,“丑狀”更強調客觀存在的事實狀态而非動态表現;相較于“丑行”,“丑狀”涵蓋範圍更廣,既包含行為也包含現象。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指出:“狀者,形貌之總稱”,印證該詞具有綜合指涉性。

網絡擴展解釋

“丑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含義

  1. 形貌丑陋
    指人或事物的外貌、形态丑陋不堪。例如《後漢書·周燮傳》中描述周燮“欽頤折頞,丑狀駭人”,意為他的容貌異常丑陋,令人驚駭。

  2. 丑惡的行為
    用于形容不道德或卑劣的行徑。如《新唐書·元載傳》提到李少良因揭露元載的“丑狀”而被殺,此處即指元載的惡行。


二、出處與例證


三、使用場景


四、近義詞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籍例證及權威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查閱典故,可參考《後漢書》《新唐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頒鬓彼何人斯博贍補空彩錯潮汐能臭老九除試答教單複蕩心電子讀物釣鳌人地方官督導對簿肚束三條篾耳輪飛龍廄奉仰甘分隨時攻掠瓜拉帽汗牛含貞懷玺歡舉虎兕出柙撿閲金朱巨搜看倌勞累涼白開燎告利齒能牙卯醉美授模棱手耐寒惱煩嬲惱暖房夜飯批郤導窽仆輿千辛萬苦清除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曲洑神魂颠倒伸剖十二表法疏米頌言歪不楞惘惑文犀無害都吏仙萱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