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號。
(2).指佛國、佛寺。 唐 劉長卿 《秋夜肅公房喜普門上人自陽羨山至》詩:“早晚來香積,何人住 沃洲 ?” 清 吳偉業 《過中峰禮蒼公塔》詩之二:“鳥啼香積散,花落影堂孤。”
(3).指僧道的飯食。 宋 範成大 《老陳道人自雲夢被召作地上主者又常受一貴家供祝之曰他日必來吾家作兒戲贈小頌》詩:“幸有千門香積供,不如隨喜去羅齋。” 宋 陸遊 《病中遣懷》詩:“菘芥煮羹甘勝蜜,稻粱炊飯滑如珠。上方香積寧過此?慚愧天公養病夫。”
(4).香積廚的省稱。《西遊記》第九三回:“那僧道:‘荒山十方常住,都可隨喜;況長老東土神僧,但得供養,幸甚。’ 三藏 謝了,隨即喚他三人同行。過了迴廊香積,徑入方丈。”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又何苦費時日,喪精神,勞僕夫之筋骨,減香積之法食,而登降上下為耶?”
“香積”一詞在佛教文化和漢語語境中有多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佛號與佛國
源自《維摩诘經·香積佛品》,指香積佛及其佛國“衆香界”。此佛國以香氣為修行法門,衆生通過鼻識聞香即可悟道,其香氣超越十方諸佛世界,象征功德妙香的積聚。
寺院廚房的代稱
寺院廚房被稱為“香積廚”,源于香積佛國的香飯供養傳統。香積佛的飯食能助人罪垢脫落、身心自在,故以此命名,寓意飲食與修行結合。
僧道飲食的泛稱
如宋代陸遊、範成大的詩文中,“香積”代指僧道的飯食,體現宗教生活的簡樸與供養文化。
佛寺的代稱
唐代劉長卿詩句“早晚來香積”中,“香積”借指佛寺,凸顯寺院與香火、修行的關聯。
香氣濃郁(較少見)
個别詞典将其解釋為“香氣聚集”,但此用法在佛教經典和權威文獻中較少出現,可能為引申或誤用。
“香積”核心含義與佛教緊密相關,既可指代佛國、佛寺,也引申為宗教飲食和修行象征。其他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香積》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豐富的内涵和含義。它指的是香味在空氣中逐漸擴散、積聚的過程。
《香積》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香(香氣)的部首是“⻦”,總共7畫;積(聚集)的部首是“禾”,總共10畫。
《香積》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人們在燃燒香材時,香味會逐漸彌漫開來,擴散到整個空間中,形成一種香氣的積聚狀态。在古代的宮廷中,常常使用香料熏香來提升氛圍和美化環境,香味積聚也成為了一種愉悅的體驗。
《香積》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香積」。
古時候的《香積》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分别為「香積」(香字上面加一個“積”字旁)。
1. 隨着時間的推移,房間裡香氣逐漸積聚。
2. 祭祀儀式上,香煙騰起,香氣積聚在神台上空。
香氣、積聚、彌漫、熏香、香材
香氣、芬芳、香味、香飄飄
異味、臭味、難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