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打破現成的格式。 明 唐順之 《書王龍溪緻知議略》:“世間茅葛議論已自充塞,更無一片寸草不生地步, 王 老於其間又番窠倒臼,又撰出一種馭氣攝靈一息一息等語,又是一塲孽怪。”
“番窠倒臼”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fān kē dǎo jiù,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比喻事物的位置或次序颠倒錯亂,或形容打破現成的格式。
總結來看,該成語既可用于描述物理位置的颠倒,也可引申為對傳統或規則的颠覆,需結合語境理解。
《番窠倒臼》是一個成語,形容事情十分混亂、錯綜複雜,毫無條理。
《番窠倒臼》這個成語由“番”、“窠”、“倒”和“臼”四個漢字組成。
其中,“番”的部首是“田”,總共有6畫;“窠”的部首是“穴”,總共有8畫; “倒”的部首是“亻”,總共有7畫; “臼”的部首是“口”,總共有6畫。
《番窠倒臼》來源于明代湯順生所著的《明夷待訪錄》。繁體字寫作「翻窠倒臼」。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然而,《番窠倒臼》這個成語的字形并沒有明顯的變化,仍然保持現代漢字的寫法。
近來公司内部管理混亂,各部門之間完全沒有溝通,簡直是一場番窠倒臼。
組詞:番號、窠臼、倒黴、田窦、倒懸
近義詞:紊亂、混亂、錯綜複雜
反義詞:井井有條、井然有序、井然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