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漢高祖 劉邦 。 唐 李賀 《公莫舞歌》:“ 項莊 掉箾攔前起,材官小臣公莫舞,座上真人 赤龍子 。”參見“ 赤龍 ”。
"赤龍子"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淵源和文化象征的複合詞,其詞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詞源本義 "赤龍"由"赤"(紅色,五行屬火)與"龍"(神話祥瑞)構成,特指南方七宿的天象。《淮南子·天文訓》記載:"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獸朱鳥,其音徵,其日丙丁",佐證赤色與火德的關聯。"子"在此處作尊稱後綴,構成"赤龍子"的完整稱謂。
二、曆史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高祖劉邦"赤帝子斬白帝子"傳說。據《漢書·高帝紀》記載,劉邦自稱"赤帝之子",以赤龍為天命象征建立漢朝。司馬遷在《史記·封禅書》中明确記載:"漢興,高祖之微時,嘗殺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也,而殺者赤帝子。'"
三、文化象征 在傳統谶緯學說中,"赤龍子"成為帝王受命于天的代稱。《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提出"三統說",将漢朝定為"赤統",以五行相克理論确立政權合法性。唐代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注解:"龍者,變化之物,喻天之陽氣",将赤龍意象與天道運行相關聯。
注:本文引用文獻來自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ISBN 9787101003048)及《漢書》(ISBN 9787101003185),相關電子文本可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官網(ctext.org)查證。
“赤龍子”是中國古代文獻中對漢高祖劉邦的别稱,其含義與曆史典故及神話傳說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赤龍子”源自劉邦起兵前的神話傳說。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曾于豐西澤中斬白蛇,後被渲染為“赤帝子(赤龍子)斬白帝子”的神迹,象征其受天命為帝王。這一傳說成為劉邦稱帝的合法性依據,故後世以“赤龍子”代指劉邦。
斬蛇起義
劉邦在起義前夜遇大蛇擋道,揮劍斬之。後有老妪哭訴:“吾子白帝子,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此傳說将劉邦神化為“赤帝(火德之君)的後代”,暗示其取代秦朝(象征白帝,金德)的天命。
五行象征
按五行學說,漢朝屬火德,赤色對應火,故稱“赤龍子”。此稱謂強化了劉邦作為真命天子的身份。
唐代詩人常以此典入詩:
“赤龍子”後來也泛喻帝王或天命所歸之人,成為古代文學中象征君權神授的典型意象。
提示:若需查看完整典故原文或詩詞出處,可參考《史記·高祖本紀》及李賀、儲嗣宗相關詩作。
拜谒标鮮殡埋策籌赤社崇阿摧锉單子葉植物禱祉丁點東跑西颠斷當腓字高中更練各樣關戒關宴桂折還少凾刃之地合火嫁雞逐雞矯枉過中夾巷诘抗京闱覺星距險客鳥磕頭碰腦縷綦眀叡木囚木扇鬧忙昵辭弄說暖耳驽鈍女趫千分尺悄悄齊步走起基仁孝日冕沈牛舍中畲菑悚峙蒜氣亭軒通宵守夜兔苑外寬内忌銜棰羨盈銷號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