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判斷,決斷。《朱子語類》卷六十:“舊時看此句,甚費思量,有數樣説,今所留二説也倒斷不下。”《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 山前行 正在州衙門前立,倒斷不下,猛擡頭看時,卻見 皇甫殿直 在面前相揖。”
(2).引申為裁決;判決。 宋 吳潛 《滿江紅·送吳叔永尚書》詞:“萬事儘由天倒斷,三才自有人撐抵。” 元 馬緻遠 《任風子》第三折:“你不家去呵,與我個倒斷,你休了我者。”《金6*瓶6*梅詞話》第十六回:“婦人道:‘他不敢管我的事,休説各衣另飯,當官寫立分單,已倒斷開了的勾當。’”
(3).計劃,謀劃。《朱子語類》卷四五:“二者中須有箇商量倒斷始得。” 宋 仲殊 《洞仙歌》詞:“任倒斷、深思向梨花,也無奈寒食,幾番風雨。” 宋 吳潛 《柳梢青·安晚園和劉自昭》詞:“萬種思量,百年倒斷,付與殘霞。”
(4).終止;完結。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楔子:“因姐姐玉精神、花模樣,無倒斷曉夜思量。”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顔淵篇四》:“克己復禮,如何得有倒斷!所以 堯 、 舜 、 文王 、 孔子 終無自謂心花頓開,大事了畢之一日。”
(5).明白,清楚。指将事情的因果是非關系或某種結局弄清楚。《二刻拍案驚奇》卷六:“亦且妻子隨着别人已經多年,不知他心腹怎麼樣了?也要與他説個倒斷。”《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 何玉鳳 ﹞無法,隻得自己表明心跡,説個倒斷。”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倒斷漢語 快速查詢。
“倒斷”是一個多義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判斷、決斷
指對事物進行分析并做出決定。例如《朱子語類》中提到“今所留二説也倒斷不下”,體現難以抉擇的狀态。
裁決、判決
引申為官方或權威的判定,如宋吳潛詞中“萬事儘由天倒斷”,元代《任風子》中“與我個倒斷”均指最終裁決。
計劃、謀劃
強調策略性思考,如《朱子語類》提到“須有箇商量倒斷始得”,宋代仲殊詞中“任倒斷、深思”也體現此意。
終止、完結
表示事情結束或關系斷絕,如《金瓶梅詞話》中“已倒斷開了的勾當”指已徹底了結的事務。
明白、清楚
指理清因果或結局,如部分詞典解釋中提到的“将事情弄清楚”。
使用特點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學與典籍,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例如在司法、日常決策或邏輯分析中側重點不同。
倒斷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倒(首筆是立)和斷(首筆是彎),共計兩個部首。倒斷是一個動詞,表示把某物倒翻或折斷。
倒斷這個詞源自古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王風·下邳》中。在古代人們使用倒斷這個詞形容物體因受外力作用而翻倒或斷裂的動作。
倒斷的繁體字是「倒斷」,其中「斷」的部首是「斤」,共計兩個部首。
在古代,倒斷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倒曾經被寫作「倒召」,斷曾經被寫作「斷耑」。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規範化過程,現代的倒斷寫法已經被統一和确立。
1. 他一不小心就把杯子倒斷了。
2. 風大得把樹枝倒斷了。
3. 小偷慌忙中将門把手用力扭動,結果斷了。
1. 倒台:指政權或組織被推翻。
2. 斷開:指物體被分離或中斷連接。
3. 斷裂:指物體突然發生破裂。
1. 翻倒:指物體翻轉或倒置。
2. 折斷:指物體被折彎而斷裂。
1. 直立:指物體筆直地站立或豎直地放置。
2. 完整:指物體沒有斷裂或被分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