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錯字。《北齊書·儒林傳·李铉》:“於講授之暇,遂覽《説文》,爰及《倉》《雅》,删正六藝經注中謬字,名曰《字辨》。” 清 劉大櫆 《許遊擊墓志銘》:“因究詰來吏,見其言語支吾,及文移封緘有謬字。”
指與事實或真理不符的判斷、言論或行為。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9年。
例:“謬誤”“謬論”。
源自《說文解字》:“謬,狂者之妄言也。”本義指言語荒謬,後引申為一切錯誤。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篆書從“言”部,強調與言語相關;隸變後定型為“謬”。
“屈原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緻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謬哉!”
注:此處“謬”指楚懷王決策的荒謬。
來源: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
“謬悠之說,荒唐之言。”
注:形容言論虛妄不實。
用于自稱觀點或作品,表謙遜(如“謬見”“謬作”)。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指推理中的錯誤(如“悖謬”“謬推”)。
來源:《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來源:《中華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9年。
“謬”字核心義為“錯誤”,貫穿古今;其字源從“言”,凸顯言語失真之弊。古典用例多見于批判荒謬言行,現代延伸至邏輯學與謙辭用法,體現漢語語義的層積性與文化内涵。
字義演變脈絡:
言語失當(本義)→ 泛指錯誤(引申義)→ 謙辭/邏輯術語(現代擴展)
“謬”字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内涵的漢字,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謬”字從字形到含義均圍繞“違背、錯誤”展開,既可用于描述客觀錯誤,也可作謙辭,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性與文化内涵。
卑孼編廛貶損層亘昌朝丞史赤瑕澹宕當巡丹雞白犬誕歎典統點閘第一産業方制風訓輔和怫恚鶴翎橫驅鍧然後録尖嫩接手截至疾亟浸潤之谮枯樹開花連黏獵興離褷露尾藏頭旅枕年平均牛鳴牛頭阿旁偏閏七斷八續輕沙青巘勸戒儒博山橘神谟廟筭伸剖濕奧勢力眼式宴瘦勁霜際雙六四個現代化鎖管通谙痛湔宿垢威風凜凜侮薄無下箸處遐迩着聞西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