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語的意思、放語的詳細解釋
放語的解釋
豪放之語。 明 胡應麟 《詩薮·唐下》:“ 太白 多率語, 子美 多放語, 獻吉 多粗語。”
詞語分解
- 放的解釋 放 à 解脫約束,得到自由:把籠子裡的鳥放了。放膽。放誕。放任。放肆。放歌。放懷。豪放。釋放。 散(刵 ):放工。放假。放學。放晴(陰雨後轉晴)。 帶牲畜到野外去吃草:放牧。放羊(亦喻任其自由行動,放
- 語的解釋 語 (語) ǔ 話:語言。漢語。英語。語錄。語彙。語重心長。 指“諺語”或“古語”:語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代替語言的動作:手語。旗語。 說:細語。低語。 語 (語) ù 告訴:不以語人。
專業解析
放語在現代漢語中并非常用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及方言語境理解,核心釋義為放縱、不加約束的言論或話語。具體解析如下:
一、核心釋義
-
放縱之言
指不加節制、放任自由的言論,常含貶義,暗指說話隨意或不合禮法規矩。例如《漢語大詞典》釋為“縱言”,強調言語的恣意性。
例: 古文中多指不合禮法的議論,如“放語無稽”。
-
虛妄不實之詞
部分方言中引申為誇大、不切實際的言辭,接近“妄語”之意。如《方言彙釋》收錄部分地區将“放語”視為吹噓之談。
二、古漢語溯源
該詞源自古籍,如《淮南子·精神訓》載:“放語者,詭辭也。” 此處“放語”指詭辯或非常規言論,帶有批判色彩,反映古代對言論規範的重視。
三、方言應用
在吳語、閩南語等方言中保留使用:
- 吳語區(如上海):指“說大話”或“閑聊”,如“伊整日放語,勿做正經事”(他整天說閑話,不幹正事)。
- 閩南語:偶用于形容言語輕浮,近義詞為“風龜話”(吹牛之言)。
四、使用提示
現代漢語中,“放語”已罕見于書面語,多作為古語詞或方言詞留存。需注意語境差異,避免與常用詞“放言”(指縱談,中性偏褒義)混淆。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 《淮南子譯注》(中華書局)
- 《吳方言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放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1.現代用法:直言不諱的言辭
- 含義:由“放”(放任、不加限制)和“語”(言辭)組合而成,形容人說話直率坦誠、不加掩飾,甚至不講究分寸。
- 使用場景:多用于日常生活、社交場合或文學創作中,體現說話者的直爽性格。例如:“他為人豪爽,常以放語表達觀點。”
2.古代文學中的“豪放之語”
- 含義:在古典文學批評中,“放語”指豪放、不拘一格的表達方式。明代胡應麟在《詩薮·唐下》中曾用“放語”形容杜甫詩歌的風格,與李白的“率語”、李夢陽的“粗語”形成對比。
- 示例:如“子美(杜甫)多放語”,指杜甫詩風雄渾灑脫。
補充說明
- 拼音:fàng yǔ。
- 近義詞:豪語、直言;反義詞:婉語、隱語。
- 注意:部分詞典将其歸類為“成語”,但實際使用中更偏向普通詞語,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更詳細的來源或例句,可參考《詩薮》原文或查字典等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樓半空别思觱栗碧滋蔔葬朝成暮遍扯談存意改正岡底斯山脈革棺耕牛為主遭鞭杖焊點厚皮饅頭壞種貨駁講公事接要積節饑倦荊魏金翟稷食糾集鸠竹纍纍鸾書屢複旅飲帽頂民經墨井弄瓦之喜派流賠情巧節棄甲丢盔碛曆勸講羣寮群衆影響然糠照薪染污商曹甚麽神睿摔角水瑞書台素鱮貪悋亭閣頽泣往迹文牒缃緑鮮涼寫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