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牒的意思、文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牒的解釋

案卷;文書。 唐 韓愈 《上留守鄭相公啟》:“盜相公文牒,竊注名姓於軍籍中,以陵駕府縣。”《舊唐書·崔器傳》:“ 器 懼,所受賊文牒符敕,一時焚之。”《古今小說·單符郎全州佳偶》:“候至日中,還不見發下文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文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詞彙,其核心指代官方或正式的文件、文書,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1. 官府文書的總稱

    指古代官方往來的公文、案卷。唐代法典《唐律疏議》明确将“文牒”定義為官府行用的文書憑證,如公文、案卷、簿冊等行政文件。這類文書具有法律效力,用于傳遞政令、記錄事務。來源:《漢語大詞典》「文牒」詞條釋義。

  2. 特指證明身份的官方文件

    引申為證明身份、資格或權限的憑證,類似現代的護照、執照或通行證。宋代洪邁《夷堅志》記載:“須得文牒,乃敢入城”,此處即指通關或身份證明文件。明清時期亦沿用此義,如《明史》中“驗其文牒”指核查官方許可文書。來源:《辭源》「文牒」釋義及古籍用例。

  3. 宗教或儀式中的文書

    在佛教語境中,“文牒”指僧侶的度牒(出家許可證)或法事文書。唐代《法苑珠林》提及“請僧設齋,須有文牒”,此處指舉行宗教儀式所需的正式文書。來源:《漢語大詞典》及佛教典籍考釋。


現代應用與語義轉化

現代漢語中,“文牒”一詞已較少使用,其含義多被“公文”“證件”“文書”等替代。但在曆史文獻研究、古代制度考據中仍具重要價值,尤其用于描述古代行政、法律及宗教管理體系中的文書制度。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3. 《唐律疏議》卷九,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夷堅志·丙志》卷十,中華書局校注本
  5. 《法苑珠林》卷三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文牒”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含義為官方文書或公文,常見于古代行政、外交等正式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使用場景

3.相關例句

4.近義詞

“文牒”是古代官方文書的統稱,功能類似現代護照、公函,常見于行政、外交及文學作品中。其使用延續至今,多見于曆史重現或文化活動中。

别人正在浏覽...

别柎畢手刺心切骨刁頑頂受滴羞撲速東皇公杜郵遏勒二萬五千裡長征附比福庭鈎深極奧怪事咄咄罐籠鬼戲還行汗鼈杭紬浩居橫江猴玃将功折過皭然既濟公金風送爽浄心涓吉鞠黃科子愦眊力挫立命安身靈館柳惠龍牋内用普客秋苗三蘇山公山芎使頭施香帥阃霜法爽節雙绉斯巴達克起義邃雅俗俚歎為觀止騰歡僮禦通允亡國大夫僞惑誤導纖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