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魏的意思、荊魏的詳細解釋
荊魏的解釋
戰國 時 楚國 與 魏國 的并稱。《戰國策·秦策一》:“舉 趙 則 韓 必亡, 韓 亡則 荊 魏 不能獨立。” 南朝 宋 袁淑 《效曹子建<白馬篇>》詩:“ 荊 魏 多壯士, 宛 洛 富少年。”
詞語分解
- 荊的解釋 荊 ī 落葉灌木,葉有長柄,掌狀分裂,開藍紫色小花,枝條可編筐籃等(亦稱“楚”):紫荊。荊條。荊棘。披荊斬棘。 古代用荊條做的刑仗:負荊請罪。 中國古代“九州”之一,春秋時楚國别稱:荊州。荊璞(喻美質
- 魏的解釋 魏 è 古代宮門上的樓台:魏阙(古代宮門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阙,因下邊兩旁有懸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來代指朝廷)。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陝西省東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中國曆
網絡擴展解釋
“荊魏”是戰國時期楚國與魏國的并稱,主要用于曆史文獻及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jīng wèi
- 含義:指戰國時期的楚國(荊)與魏國(魏)。兩國的地理位置與政治互動常被并提,尤其在涉及軍事聯盟或對抗的語境中。
2.曆史出處
- 《戰國策·秦策一》:
“舉趙則韓必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 此句表明秦國攻趙時,韓國滅亡會導緻楚、魏兩國失去戰略屏障,無法自保。
- 南朝袁淑《效曹子建〈白馬篇〉》:
“荊魏多壯士,宛洛富少年。” 詩中用“荊魏”代指兩國,強調其尚武精神。
3.用法擴展
- 地理與政治關聯:楚國(荊)位于南方,魏國位于中原,兩國常因利益結盟或對抗,如合縱連橫策略中的角色。
- 文學意象:後人多用“荊魏”代指戰國諸侯的紛争或地域聯合,如明代梁有譽的詩句“宛洛富奇節,荊魏重才雄”。
4.注意
-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但主流曆史文獻中更側重地理與國别的并稱,成語用法或為衍生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查閱,可參考《戰國策》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荊魏
《荊魏》是一個多音字,它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草字頭“艹”和魏字身“韋”。在普通話中,“荊魏”通常表示江西、湖北兩省的聯合稱謂,也指南方的一個方位。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荊魏是金文、小篆和隸書的一種字形。它的表示方法是左右對稱的字形,代表了早期漢字的書寫風格。
《荊魏》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荊魏」。不同于簡體字的風格,繁體字的草字頭“艹”和魏字身“韋”比較複雜,看起來更加繁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草字頭“艹”通常用來表示植物,而魏字身“韋”則是一種動物部首。由植物和動物組成的字形“荊魏”可能是指江西和湖北兩地的自然環境具有植被茂盛的特點。
以下是使用荊魏一詞的例句:
- 荊魏山川秀麗,吸引了衆多的遊客。
- 他的家鄉是在荊魏之地。
- 來自荊魏的農産品被廣泛流通到全國各地。
與荊魏相關的組詞有:荊楚、荊門、荊州、荊襄、魏武、魏晉。
與荊魏近義的詞語有:湖北、江西、南方。
與荊魏反義的詞語有:北方、東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