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侍講。古代給皇帝或皇太子講學之官。《後漢書·楊秉傳》:“ 桓帝 即位,以明《尚書》徵入勸講,拜太中大夫,左中郎将,遷侍中、尚書。” 李賢 注:“勸講,猶侍講也。” 明 張居正 《奏為辭免恩命事》:“﹝臣﹞既無才望,又鮮舊勞,徒以東朝勸講之微勤,幸逢聖主龍飛之景運,因緣際遇,驟被恩慈。”參見“ 勸學 ”。
“勸講”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指侍講類官職,負責為皇帝或皇太子講授經史典籍。例如:
部分詞典提到“勸講”作為成語,意為勸告他人謹慎言辭,源自戰國時期齊國宰相田恒的故事。該用法強調言語的慎重與影響力。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職官辭典》等專業文獻。
《勸講》是一個常見的成語,它有勸誡、規勸的意思。我們來了解一下它的具體信息。
“勸講”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勸”和“講”。其中,“勸”是由“力”和“言”組成的部首,“講”是由“言”和“冗”組成的部首。這兩個部首都是獨立的漢字。
根據漢字的構造,我們可以知道:“勸”字的筆畫數為7畫,“講”字的筆畫數為6畫。
《勸講》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初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南方之越人不服乎勸講。”這句話中使用了“勸講”作為規勸、勸誡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勸講”分别為“勸講”,字形有所變化,但意思和拼音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多種多樣,在古時候,“勸講”字可能有不同的寫法。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勸”字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而“講”字的寫法則類似現代字形。
1. 他勸講我不要走自己的路,結果我卻倔強地走了。
2. 她受到父母的勸講,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勸慰、勸導、勸說、講究、講台、講演等。
規勸、勸告、勸誡等。
迷惑、縱容、鼓勵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