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ve food to starving ghosts] 舊指人死後請和尚做佛事,和尚向口吐 火焰的餓鬼施食,以使亡靈不受傷害
佛教謂為地獄中餓鬼舉行超度佛事稱“放焰口”。焰口,餓鬼名。《紅樓夢》第十四回:“禪僧們行香,放焰口、拜水懺。”《儒林外史》第四回:“請大寺八衆僧人來念經,拜《梁皇懺》、放焰口,追薦老太太生天。” 魯迅 《朝花夕拾·瑣記》:“每年七月十五,總請一群和尚到雨天操場來放焰口。”
“放焰口”是佛教和道教中的一種超度亡魂、施食餓鬼的宗教儀式,其核心意義在于通過布施和誦經幫助鬼道衆生脫離苦難。以下是詳細解釋:
“焰口”又稱“面燃”“餓鬼”,是鬼道衆生之一,因生前悭貪吝啬,死後堕入餓鬼道受業報。其身形枯瘦、咽喉細如針,無法正常進食,口中常噴火焰,故稱“焰口”。據佛教經典記載,佛陀弟子阿難在禅定時遇觀音菩薩化現的餓鬼王“面燃”,佛陀因此傳授施食咒語,形成了“放焰口”儀軌。
施食濟苦
通過念誦《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及“變食真言”“開咽喉真言”等咒語,将食物化為甘露,解除餓鬼饑渴。佛教認為餓鬼因業障無法直接進食,需借助法力轉化食物。
超度與追薦
為亡者消業障、積福德,助其脫離惡道;同時為生者祈福,祈求平安吉祥。道教稱此儀式為“鐵罐施食”,強調超度九世祖先及冤親債主。
授戒說法
法師會為餓鬼衆生說法、授三皈依(佛、法、僧),使其棄惡向善,種下來世得度的因緣。
放焰口體現了“普度衆生”的慈悲精神,融合了因果業報觀念,成為中元節等傳統節日的重要法事。在《紅樓夢》《儒林外史》等文學作品中亦有相關記載。
放焰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遺棄、抛棄、不再照顧或關心對方,無視他人的困境或苦難。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對待親人、朋友或關系親密的人的冷漠态度。
放(放火旁)焰(火字旁)口(口字底,8劃)
放焰口起源于民間故事。相傳,古代有個家族,族長有三個兒子,他們一直很和睦相處。但是,族長卻突然去世後,大兒子成為了家族的新族長。然而,大兒子卻逐漸對弟弟和三兒子冷淡起來,不再照顧和關心他們了。他抛棄了家族的團結和睦,将家族變得分裂不和。從此,放焰口這個成語就出現了。
放焰口的繁體字為「放焰口」。
在古代,放焰口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代字典,放焰口的古代寫法為「放焰口」。
他丢下了先生在危難中,真是把先生放焰口了。
放火、放手、放縱、大放異彩
抛棄、背叛、冷漠、忽視
照顧、關心、呵護、關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