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泥滑而跌,忽得頓悟。 宋 陶穀 《清異錄·泥融覺》:“比丘 無染 遊 廬山 ,春雨路滑,忽仆石上,由是洞見本原,士大夫稱為‘泥融覺’。”
“泥融覺”是一個源自宋代文獻的佛教相關詞彙,其含義與頓悟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因泥濘路滑跌倒而突然獲得頓悟的現象。該詞由“泥融”(泥濘濕滑)和“覺”(覺悟)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在泥濘中覺醒”。
典故出處
出自宋代陶谷《清異錄·泥融覺》。記載比丘無染在廬山修行時,因春雨路滑跌倒在石頭上,卻因此“洞見本原”(透徹領悟佛理),被士大夫稱為“泥融覺”。
引申内涵
該詞體現了禅宗“頓悟”思想,強調偶然事件觸發的瞬間開悟。類似“當頭棒喝”,通過意外經曆打破固有認知,達到對真理的直觀把握。
文學引用
近現代詩人蕭夢霞在《上饒途次覆車》中化用此典:“禅心忽悟泥融覺”,将跌倒與禅悟結合,延續了詞彙的哲學意蘊。
該詞以具象情境隱喻抽象覺悟過程,融合自然現象與宗教體驗,是漢語中少見的“以俗喻禅”範例。如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清異錄》相關章節。
《泥融覺》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
《泥融覺》的第一個字是“泥”,它的拆分部首是水,總共有8個筆畫;第二個字是“覺”,它的拆分部首是見,總共有7個筆畫。
《泥融覺》是出自明代楊慎《楊子傳·養性》一書。在這本書中,楊慎用“泥融覺”來形容人的心靈在修養中變得柔軟、明亮。
《泥融覺》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泥融覺”。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對于《泥融覺》這個詞,古代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基本意義相同。
1. 他修煉多年,心靈漸漸泥融覺,終于領悟到了真正的道理。
2. 通過讀書,我的思維逐漸泥融覺,增強了理解和創造的能力。
泥濘、覺醒、融化、心靈
心境開朗、豁達、明亮
僵硬、遲鈍、頑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