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純色絲帛制作的旗幟。《周禮·春官·司常》:“日月為常,交龍為旂,通帛為旜,雜帛為物。” 鄭玄 注:“通帛為大赤,從 周 正色,無飾。” 孫诒讓 正義:“通帛者,謂縿斿通以一色之帛為之。”《文選·張衡<東京賦>》:“鸞旗皮軒,通帛綪斾。” 李善 注:“通帛曰旗。”
“通帛”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通帛”指古代用純色絲帛制作的旗幟,特指顔色統一的旗幟形制。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典籍中被明确記載,如《周禮·春官·司常》提到“通帛為旜”,鄭玄注“通帛為大赤”(即純紅色)。其特點是旗面(縿)和垂飾(斿)采用同色絲帛,無其他紋飾。
典籍記載
詩詞用例
部分非權威來源提出“通帛”可能與絲綢貿易相關,如解釋為“商貿暢通”或“絲綢貨物”。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讀。
“通帛”本義為純色絲帛旗幟,屬古代禮制範疇。若需深入研究,建議查閱《周禮》《文選》等典籍原文。
《通帛》是一個表示傳遞絲綢和綢緞的詞彙,它可以表示通過貿易或其他方式将絲綢品傳遞給他人的行為。
《通帛》這個詞的部首是“絲”和“巾”,絲在左,巾在右,筆畫數為10。
《通帛》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貿易時期,當時絲綢是中國的重要出口商品之一,通過絲綢貿易,中國和其他國家之間建立了密切的聯繫。
《通帛》的繁體寫法是「通帛」。
古代文獻中,有些地方使用了不同的寫法,如“通薄”、“通蔽”、“通㷷”等,表示相同的含義。
他通過《通帛》的方式将絲綢品傳遞給了其他國家的商人。
1. 通商貿易:進行商業交流和貿易。
2. 通信:傳遞消息和信息的行為。
3. 通達:廣泛流通和傳遞。
4. 帛書:以書面形式傳播的知識和信息。
5. 絲綢之路:連接中國和歐亞大陸的貿易和文化交流路徑。
1. 傳遞
2. 運送
3. 送達
4. 轉交
5. 遞送
1. 阻斷
2. 中斷
3. 堵塞
4. 隔離
5. 阻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