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帛的意思、通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帛的解釋

用純色絲帛制作的旗幟。《周禮·春官·司常》:“日月為常,交龍為旂,通帛為旜,雜帛為物。” 鄭玄 注:“通帛為大赤,從 周 正色,無飾。” 孫诒讓 正義:“通帛者,謂縿斿通以一色之帛為之。”《文選·張衡<東京賦>》:“鸞旗皮軒,通帛綪斾。” 李善 注:“通帛曰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帛"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需從字源與典籍角度解析其含義。《漢語大詞典》未單獨收錄該詞,但可據構詞法析義:

一、字面本義 "通"取貫通、無阻礙之義(《說文解字》:"通,達也"),"帛"指絲織品總稱(《禮記·玉藻》:"帛必䋲紋")。二字組合可解作:(1) 貫通式的絲織紋樣;(2) 通用型帛布,特指古代祭祀用素帛,《周禮·春官》有"通帛為旜"記載,指純色無飾的禮器用帛。

二、曆史用法 《清史稿·輿服志》載"通帛大旗"為皇家儀仗用具,此處的"通帛"指整幅未裁的素色絹帛,區别于刺繡紋章的禮帛。考古學者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報告中,亦用"通帛"描述整幅未分割的書寫載體。

三、現代引申 當代古漢語研究中,"通帛"可指代未分卷的連綴帛書,如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将戰國楚簡中連續書寫的絲帛文書稱作"通帛文獻"。該用法多出現于考古學專業領域,日常語境已罕用。

(參考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漢語大詞典》電子版、中華書局《周禮注疏》、文物出版社《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官網)

網絡擴展解釋

“通帛”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通帛”指古代用純色絲帛制作的旗幟,特指顔色統一的旗幟形制。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典籍中被明确記載,如《周禮·春官·司常》提到“通帛為旜”,鄭玄注“通帛為大赤”(即純紅色)。其特點是旗面(縿)和垂飾(斿)采用同色絲帛,無其他紋飾。


出處與延伸

  1. 典籍記載

    • 《周禮》将“通帛”與“雜帛”對舉,前者為純色旗,後者為雜色旗。
    • 漢代張衡《東京賦》中“通帛綪斾”的描述,李善注“通帛曰旗”,進一步說明其形制特點。
  2. 詩詞用例

    • 宋代周必大詩句“班衣加畫繡,通帛雜牙旗”,清代吳仰賢“非是通帛質”,均以“通帛”代指旗幟。

其他解釋(需謹慎參考)

部分非權威來源提出“通帛”可能與絲綢貿易相關,如解釋為“商貿暢通”或“絲綢貨物”。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讀。


“通帛”本義為純色絲帛旗幟,屬古代禮制範疇。若需深入研究,建議查閱《周禮》《文選》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蕲奔霄撥子層出疊見長古嗔色垂首帖耳春茶從坐錯金銀恩宥反情傅奏狗獾果必橫草不動,竪草不拿惠敏會齊胡簏虎尾春冰胡苑箭房峻崿拘收科簡跨鳳庫容唠唠廉憲麟脯霖漉栗玉花論高寡合滿園春卯金刀磨晻内侄牛矢怕生前駈陗刻輕褊清通清夜啓彊期歲碁陣人群三孽省行世儀水滴數列天倉痛下針砭媮合苟容頹踏威服五行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