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包袱裹束衣被,意為整理行裝。《晉書·魏舒傳》:“入為尚書郎。時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罷之。 舒 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 唐 宋之問 《桂陽三日述懷》詩:“載筆儒林多歲月,襆被 文昌 事 吳 越 。” 清 沉複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卿若願往,我先觀其家可居,即襆被而往,作一月盤桓何如?” 童士钊 《蘇報案始末記叙》:“事勢至此,殆非即日襆被出館不可。”
(2).鋪蓋卷,行李。 宋 李綱 《靖康傳信錄》卷一:“至 祥曦殿 ,則禁衛皆已擐甲;乘輿服禦,皆已陳列,六宮襆被,皆将升車矣。” 明 張煌言 《北征錄》:“導者見村中之遮餘,必謂事露,計不返顧,并餘襆被亦負之而趨。”
(3).專指被子。 清 曹寅 《凄涼犯·塞柝》詞:“寄語可憐子,貧家也有蒙頭襆被。”
幞被:用袱子包紮衣被,意為整理行裝。 唐 羅隱 《投寄韋右丞》詩:“幞被從誰起,持綱自此新。” 宋 蘇轼 《次韻林子中春日新堤書事見寄》:“東來寄食似孤雲,幞被真成一宿貧。”參見“ 襆被 ”。
襆被(fú bèi)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指用包袱布将被子捆紮包裹起來,便于攜帶或運輸。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287頁)、《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2350頁)。
引申為打點行李、準備出行的動作,常見于描述離家遠行或赴任的場景。
例證: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391頁)、《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3476頁)。
二字組合後,字面意為"以布裹被",後固化為一動詞性短語。
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02頁)。
現偶見于文學作品中,保留"整理行裝"的古意,如:
"他襆被獨行,踏上了南下的列車。"(仿古用法)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400頁)收錄該詞條,标注為書面語。
權威參考鍊接:
“襆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動詞用法
指用包袱或布單包裹衣被,整理行裝,表示準備出行。例如《晉書·魏舒傳》記載“襆被而出”,即形容魏舒整理行裝後離開的場景。
該用法在唐宋詩詞中常見,如宋之問《桂陽三日述懷》中“襆被文昌事吳越”,描述文人攜帶行裝赴任的情景。
名詞用法
可指代鋪蓋卷或行李,如清代沈複《浮生六記》提到“襆被出館”,即攜帶行李離開住所。部分文獻中也特指被子。
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常見于描述官員赴任、文人遠行等場景,如“襆被前往”即收拾行李啟程。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作為書面語或曆史研究詞彙。
“襆被”是一個兼具動作與物品指代的雙重含義詞彙,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意義,其核心内涵圍繞“整理行裝”展開,常見于曆史叙事與古典文學。
白芝八州變星表禮避害程法撐門面齒更尺鷃此起彼落電鞭凋悴調柔兜零谔節肥私封鏡諷説焚剽告幺耕戰共同體光豔盬惡鴻龐篁徑火熾駕到賤宗口錢礦夫嶺蜑鸾鳴露告廬庑南為牛心古怪偏刻片鱗隻甲情好青溪小姑瓊柱胠橐取信于人三洪省谒師兄詩秩收獲雙凫一雁覗察阗湊天壤之隔頭秃頭像駝李嗢呼瓦罂畏惡相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