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咎的意思、棄咎的詳細解釋
棄咎的解釋
謂棄惡為善。《書·康诰》:“若有疾,惟民其畢棄咎。” 孔 傳:“如欲去疾,治之以理,則惟民其盡棄惡修善。”《後漢書·章帝紀》:“諸以前妖惡禁錮者,一皆蠲除之,以明棄咎之路。”
詞語分解
- 棄的解釋 棄 ì 舍去,扔掉:抛棄。遺棄。棄權。棄市(古代在鬧市執行死刑,并将屍體暴露街頭)。棄世(超出世俗或指去世)。棄養(父母死亡的婉辭)。棄置不顧。棄瑕錄用。 取 筆畫數:; 部首:廾; 筆順編號:
- 咎的解釋 咎 ù 過失,罪過:咎戾。負咎。以彰其咎。 怪罪,處分:既往不咎。咎由自取(遭受責備、懲處或禍害是自己造成的)。 災禍:休咎(吉兇)。 怨仇:與臣有咎。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棄咎"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舍棄罪過、改惡向善,帶有明顯的道德勸誡意味。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字義解析:
- 棄:本義為抛棄、舍棄。《說文解字》釋為“捐也”,即主動丢棄不要的東西。
- 咎:本義為災禍、過失、罪責。《說文解字》釋為“災也”,後引申為過錯、責備。
- 合義:二字組合,“棄咎”即指主動抛棄、遠離罪過或災禍的根源,強調主觀上的改正錯誤行為。
-
核心釋義:
- 改過遷善:這是“棄咎”最核心的含義。指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或罪責後,主動改正,不再重犯,轉而向善。例如《尚書·商書·仲虺之诰》中“改過不吝”的思想與之相通,強調勇于改正錯誤。
- 避免災禍:因“咎”有災禍義,“棄咎”也隱含通過改正錯誤行為來避免未來可能招緻的災禍或懲罰,帶有趨吉避兇的意味。
-
古籍用例與權威釋義:
- 《尚書》孔傳:在解釋《尚書》相關篇章時,古人注疏常用“棄咎”來表達君王或臣民應遠離過錯、修明德行的意思。例如孔穎達疏可能用“能棄其咎”來形容明君的行為(需查具體篇目疏證)。
- 《左傳》杜預注:杜預在注釋《左傳》時,也可能用“棄咎”來解釋人物行為的轉變,意指其改過自新(需查具體條目)。
- 《漢語大詞典》:作為現代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對“棄咎”的釋義應為“謂改過”。這簡潔地概括了其核心含義(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 (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出版年份)。
-
引申與内涵:
- “棄咎”蘊含了儒家文化中強烈的修身和自省意識。它要求個體對自身行為負責,勇于承認并改正錯誤。
- 它不僅僅是被動地停止錯誤行為,更強調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向善選擇,是一種道德上的提升和完善。
“棄咎”是一個具有深厚道德意涵的古漢語詞彙,意指主動抛棄罪過、過失,改惡向善。它體現了古人對于修身養性、改過自新的重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道德觀念之一。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辭書及古代經典注疏(如《尚書》孔傳、《左傳》杜預注等)。
網絡擴展解釋
“棄咎”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ì jiù,其含義與用法在不同典籍中有所闡釋,具體解析如下:
1.基本含義
“棄咎”由“棄”(意為抛棄、放下)和“咎”(指過失、災禍)組成,字面可理解為“放棄過錯” 或“不再追究過失”。但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其深層含義更傾向于“棄惡為善”,即通過改正錯誤、摒棄惡行來走向正道。
2.出處與經典引用
- 《尚書·康诰》記載:“若有疾,惟民其畢棄咎。” 此處指統治者若像治病一樣治理百姓,民衆便會主動棄惡從善(孔傳注:“如欲去疾,治之以理,則惟民其盡棄惡修善。”)。
- 《後漢書·章帝紀》提到:“以明棄咎之路”,指通過赦免禁锢者,為改過自新者提供機會。
3.引申意義與使用場景
- 寬恕與釋懷:現代語境中,可表示對他人過失的寬容,如“既往不咎”的态度。
- 自我修正:強調個人主動改正錯誤,如“棄咎向善”。
- 政策隱喻:古代文獻中常用于治國理念,如通過教化引導民衆向善。
4.相關詞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改過自新、棄惡從善、迷途知返。
- 反義詞:執迷不悟、怙惡不悛。
“棄咎”既包含對他人過錯的寬恕,也強調自我修正的積極意義,其内涵融合了道德修養與社會治理的雙重智慧。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典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尚書》及《後漢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腌臜混沌擺蕩白色抱冰稱貓恥居王後垂竿吹彈得破春社楚獄打迸地上莖地委遁邁防緝敷興規刺歸厚韓盧黃鷹回天之力儉不中禮将相谏争交派街沖禁加近體林沚立品力有未逮媒人婆墨莊哪兒乜乜踅踅弄假骈支企立青蘆葉區區仆仆人語馬嘶瑞年三面人沈情申時舍身崖素妝天誅地滅體檢停刑頑鈍瓦屋子違寒委委娓娓文理不通纖足小軍機小信歇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