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土的意思、納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土的解釋

(1).獻納土地。謂歸附。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二:“ 吳郡 於 太平興國 中, 錢氏 納土,士始試於京師焉。”《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大觀元年》:“以 黎洞 納土,曲赦 廣西 。” 清 葉廷琯 《吹網錄·吳越王鏐改元應補》:“此因 錢氏 子孫自納土以後,既深諱其事。”

(2).奉獻泥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禨祥·妖言進土》:“ 宋 政和 七年, 汴京 修 二郎廟 ,俱雲獻土,或雲納土,競相擔負,晝夜喧闐,街陌充塞,自春歷夏不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納土"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漢語大詞典》将"納土"定義為:獻納土地,表示歸順。該詞由"納"(接受、交付)與"土"(領土)構成,特指向中央政權或強勢方主動交出管轄區域的行為。

二、曆史沿革 《辭海》補充說明該詞多用于封建時期,常見于政權更疊場景。如《宋史》記載的"吳越王納土歸宋"事件(978年),錢俶主動将兩浙十三州獻予北宋朝廷,成為該詞最著名的曆史應用案例。

三、應用範疇

  1. 政治層面:指地方政權通過領土交割實現和平統一
  2. 文化引申:在文學作品中可喻示放棄固有立場(如元曲《漢宮秋》中的隱喻用法)
  3. 現代轉義:偶見于曆史評論文本,形容非武力統一過程

四、近義關聯 與"歸降""獻地""歸附"構成近義關系,但更強調土地主權的轉移特性。需注意與"割地"的區别:後者多含被迫性質,而"納土"側重主動性(《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

“納土”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基本含義與演變

  1. 接納土地或人才
    源自古代農業社會,字面意為“接納土地”,指農民通過擴大農田規模提高産量。後來引申為接納外來人才,表示組織或國家吸納外部資源以促進發展()。

  2. 曆史語境中的“歸附”
    常見于曆史文獻,指政權主動獻納領土以示歸順。例如:

    • 北宋時期,吳越錢氏政權向宋朝“納土歸附”,結束割據局面()。
    • 宋徽宗時期,廣西黎洞地區“納土”後獲朝廷特赦()。

二、其他用法

在宗教或建築活動中,“納土”也指獻祭泥土的行為。例如宋代修建廟宇時,民衆争相“納土”以表虔誠()。

“納土”的核心意義與土地和歸屬相關,既包含農業社會的生産邏輯,也涉及政治層面的歸附行為。如需了解具體曆史事件,可參考《續資治通鑒》《雲麓漫鈔》等文獻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

挨個安堵如故白猿白苎報稱薄透鏡把憑悲泫迸階變征餐風宿雨昌博插曲床榻醇郁存追答賦大蠟東海夫人飯秦負任蒙勞剛慠高放灌通孤藏孤撮撿覈叫街緝緝翩翩雞鳴經院衿契進取心酒厘君親克分子口頭文學懶放米曲沐發葩髿蕲艾遣詞造意球馬奇逸柔雅三忘生搬硬套聖得知紳糧使法濕濕説項隨斜田鼓停浸頹然五牛圖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