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struct orally]∶口頭傳授
(2) [dictate]∶口說而由别人代寫
向秘書口授一封信稿
(1).口頭傳授。《漢書·藝文志》:“ 仲尼 思存前聖之業……有所襃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 唐 韓愈 《答殷侍禦書》:“前者蒙示新注《公羊春秋》,又聞口授指略,私心喜幸。” 吳晗 《燈下集·古人讀書不易》:“隻能憑老師口授,自己筆記。”
(2).口頭說,叫别人寫。《三國志·蜀志·王平傳》:“ 平 生長戎旅,手不能書,其所識不過十字,而口授作書,皆有意理。”《魏書·高祖孝文帝紀下》:“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三章:“ 小秦 說:‘……你認為這樣好,就這樣辦。你口授命令吧。’” ********* 《本報内部消息(續篇)》:“總編輯叫他寫三篇社論,口授了社論的中心内容。”
“口授”一詞的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綜合解釋:
口頭傳授
指通過口頭語言直接傳授知識、技能或信息,常見于缺乏文字記錄或教育設施的時代。例如古代師徒間口耳相傳的技藝,或民間戲曲通過藝人口授代代延續(如提到地方戲曲的保存方式)。
口述代寫
指通過口述内容讓他人代為書寫,常見于無法親自執筆或需要即時記錄的場合。例如《三國志》記載王平因不識字而口授書信。
盡管現代教育多依賴文字,但口授仍用于特定場景:
近義詞:口傳、面授
反義詞:筆授、默寫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或方言用法,可參考、8、9等來源的詳細引文。
口授是指通過口頭傳授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或指導。它不同于書面或電子形式的傳達,而是通過語言的表達、演講或教誨來進行。
根據《康熙字典》,口授的部首是口,筆畫數為7。
《口授》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教育方式。在古代沒有普遍使用紙質書籍的時候,授課者通常會通過口頭講述的方式将知識傳授給學生。
《口授》的繁體字為「口授」。
在古代,「口授」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别。比如,可能會出現「口授」在「口」字上方加上一點,表示高聲說話或指導。
1. 這位老師非常擅長口授知識,讓學生們受益匪淺。
2. 在沒有電視和互聯網的時代,人們主要通過口授的方式傳播信息。
口授:口頭傳授
授課:進行教學
口述:用口頭形式表達
口頭傳授、口述
書面傳授、書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