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struct orally]∶口頭傳授
(2) [dictate]∶口說而由别人代寫
向秘書口授一封信稿
(1).口頭傳授。《漢書·藝文志》:“ 仲尼 思存前聖之業……有所襃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 唐 韓愈 《答殷侍禦書》:“前者蒙示新注《公羊春秋》,又聞口授指略,私心喜幸。” 吳晗 《燈下集·古人讀書不易》:“隻能憑老師口授,自己筆記。”
(2).口頭說,叫别人寫。《三國志·蜀志·王平傳》:“ 平 生長戎旅,手不能書,其所識不過十字,而口授作書,皆有意理。”《魏書·高祖孝文帝紀下》:“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三章:“ 小秦 說:‘……你認為這樣好,就這樣辦。你口授命令吧。’” ********* 《本報内部消息(續篇)》:“總編輯叫他寫三篇社論,口授了社論的中心内容。”
口授(kǒu shòu)作為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權威詞典及語言學角度作如下解析:
指通過口頭表達的方式傳授、講述或下達指令,無需借助書面文字。
權威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25)定義為:“口頭傳授(知識、技藝等);口頭述說(由他人記錄)。”
本義指人發聲的器官,引申為“口頭表達”。《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23)注:“口,人所以言食也”,強調其言語功能。
意為給予、傳授。《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22)釋:“授,予也”,特指知識或指令的傳遞。
組合後,“口授”凸顯“以言語為媒介的傳遞行為”,常見于教育、軍事、醫療等場景。
古代文獻中,“口授”多指口頭傳授秘要或臨終遺言,如:
《後漢書·列女傳》載蔡文姬“乞賜紙筆,真草唯命”,反襯其父蔡邕曾口授家學。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24)收錄該詞條,并引漢魏用例。
依據:《現代漢語用法詞典》(語文出版社,2025)明确其及物動詞屬性及搭配對象。
“口授”是以口語為載體的知識傳遞或指令下達行為,兼具曆史延續性與現代功能性。其釋義根植于漢語構詞邏輯,并在權威辭書中獲得一緻性诠釋,體現了語言的社會實踐本質。
“口授”一詞的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綜合解釋:
口頭傳授
指通過口頭語言直接傳授知識、技能或信息,常見于缺乏文字記錄或教育設施的時代。例如古代師徒間口耳相傳的技藝,或民間戲曲通過藝人口授代代延續(如提到地方戲曲的保存方式)。
口述代寫
指通過口述内容讓他人代為書寫,常見于無法親自執筆或需要即時記錄的場合。例如《三國志》記載王平因不識字而口授書信。
盡管現代教育多依賴文字,但口授仍用于特定場景:
近義詞:口傳、面授
反義詞:筆授、默寫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或方言用法,可參考、8、9等來源的詳細引文。
百奸寶相贲典冰镩才局曹白魚茶農成景籌碼黨禍搗雜的兜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敦護惡補燔潰返俗公府工業配置河梁攜手貨損火鐘戶貼家傳人誦漸浸減少儉易嬌麗嚼齧嬌揉造作腳丫朝天叽裡旮旯兒禁阃誇世苦惡樓榭論判蒙古人種奴婢器愛啌嗽巧倕啓拆毬子菊齊嶄嶄人役社會主義失記碩大無朋書棚本碎事跳劍頭面禮足微感香火姊妹小米面,小米面兒校室小時候斜川燮理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