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憐憫。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渭水三》:“ 延年 女弟,上召見之,妖麗善歌舞,得幸。早卒,上憫念之,以後禮葬。”《元典章·戶部十二·主簿論差搬運人夫》:“各處官府差撥夫役,有妨農業,廢棄生理,饑餓病困,死於道途,實可憫念。” 清 孫枝蔚 《詠物詩·蜘蛛》:“不見 周公 東歸日,憫念士卒無不至。”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保路運動·辛亥遜清政變發源記》:“現在 趙 端 兩帥,憫念地方糜爛,均極痛心。”
“憫念”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古典文獻:
現代使用:
“憫念”強調從内心深處對他人的不幸産生同情,既有情感上的共鳴,也隱含關懷與體恤。如需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水經注》《元典章》等文獻。
憫念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忄」和「心」。其中,「忄」是「心」的偏旁部首,表示與情感、心理相關的含義;「心」則是一個獨立的部首,代表心理、内心。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憫字以繁體形式表現為「憫」,由「忄」和「閔」組成。而「閔」是指對他人遭遇不幸或困境感到同情、憐憫的意思。漢字「憫」在後來的演變過程中,逐漸簡化為今天的「憫」。
例句:
1. 心系山區,憫念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況。
2. 他臉上的憫念之色,讓人感到他的同情之心。
組詞:
1. 憫懷:指對他人遭遇不幸或困境表示關切的心情。
2. 憂憫:表示對他人苦難或不幸的痛惜與同情。
3. 憂心忡忡:形容内心痛苦或擔憂的狀态。
近義詞:
1. 同情:指對他人的遭遇或困境感同身受,産生共鳴。
2. 憐憫:指對他人的不幸或痛苦表示同情和憐憫。
反義詞:
冷漠:表示對他人遭遇或困境不關心、不在乎的态度。
無情:指對他人的苦難或不幸沒有任何感覺或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