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念的意思、憫念的詳細解釋
憫念的解釋
憐憫。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渭水三》:“ 延年 女弟,上召見之,妖麗善歌舞,得幸。早卒,上憫念之,以後禮葬。”《元典章·戶部十二·主簿論差搬運人夫》:“各處官府差撥夫役,有妨農業,廢棄生理,饑餓病困,死於道途,實可憫念。” 清 孫枝蔚 《詠物詩·蜘蛛》:“不見 周公 東歸日,憫念士卒無不至。”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保路運動·辛亥遜清政變發源記》:“現在 趙 端 兩帥,憫念地方糜爛,均極痛心。”
詞語分解
- 憫的解釋 憫 (憫) ǐ 哀憐:憐憫。憫恤。憫惜。憫恻。 憂愁:憫默。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念的解釋 念 à 惦記,常常想:惦念。懷念。念頭(思想、想法)。悼念。念舊。念物。 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意念。雜念。信念。 說,讀,誦讀:念白(戲劇道白)。念叨。念經。念書。 “廿”的大寫。 姓。 思想
專業解析
“憫念”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解析
一、核心釋義
“憫念”是一個動詞,指因同情他人的遭遇或不幸而産生的關懷、憐惜之情。該詞由“憫”(憐憫)與“念”(惦念)複合而成,強調内心對他人苦難的深切體恤與牽挂。例如:
“他始終憫念災區民衆的艱難處境,多次捐贈物資。”
二、字源與結構解析
- “憫”:
- 《說文解字》釋為“痛也”,本義指内心的傷痛,引申為對他人痛苦的同情(《說文解字注》)。
- 現代漢語中,“憫”多用于表達悲憫、哀憐之情,如“悲天憫人”。
- “念”:
- 本義為“常思”(《說文解字》),即持續地思考或惦記,如“思念”“挂念”。
- 在“憫念”中,“念”強化了對他人境遇的持續關注。
三、語法特征與用法
- 詞性:及物動詞,需接賓語(如“憫念蒼生”“憫念孤兒”)。
- 語境:
- 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體現莊重的情感色彩。
- 常與“民生”“疾苦”“弱者”等詞搭配,凸顯對弱勢群體的關懷(《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
四、古典文獻例證
- 《禮記·樂記》:
“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注:雖未直接使用“憫念”,但“哀思”之情與“憫念”内核相通,體現對民衆困苦的體察。)
- 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内熱。”
(注:詩人對百姓疾苦的憂思與“憫念”的悲憫精神高度契合。)
五、近義詞辨析
- “憐憫”:側重對不幸者的同情,情感較直接(例:憐憫乞丐)。
- “體恤”:強調設身處地理解并給予幫助(例:體恤員工)。
- “憫念”:更突出持續的關注與惦念,情感層次更深(例:憫念災民)。
權威參考文獻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華書局,2013.
-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
網絡擴展解釋
“憫念”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含義:指對他人遭遇不幸或困苦時産生的憐憫、同情之情,常用于書面或較為正式的語境。
- 構成:由“憫”(意為憐憫、哀憐)和“念”(指惦念、關懷)組合而成,整體表達内心對他人苦難的關切。
用法與語境
-
古典文獻:
- 如北魏郦道元《水經注》中記載:“上憫念之,以後禮葬”,描述帝王對逝者的哀憐。
- 《元典章》提到官府濫用民力導緻百姓困苦,“實可憫念”,體現對民間疾苦的同情。
-
現代使用:
- 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文學表達,例如:“他的遭遇令人憫念”。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憐憫、同情、體恤。
- 反義詞:冷漠、無情、漠視。
例句參考
- 白居易《琵琶行》中“曲罷憫然”,雖未直接使用“憫念”,但“憫”的情感表達與之相通。
“憫念”強調從内心深處對他人的不幸産生同情,既有情感上的共鳴,也隱含關懷與體恤。如需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水經注》《元典章》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巴黎聖母院撥剌朝益暮習差愈初官等外點僉短曆獨鶴雞群鬌翦鵝管冰豐狐俯首戢耳杠頭谷物法荒淫無度鬟雲徽婳火壺盧嬌妙機腸季脇決斷浚照科盲良式柳鬥賣斷馬禁馬援名高難副蜜語甜言沒齒木坡蟛蜞片子錢裡氣勇權知府羣分梢泊升歌深克石坂使絆子濕津津時日壽觞思王搜整蘇轍擡快銅扣頹放晚霞未際溫膩閑疊淆訛寫韻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