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扣馬的意思、扣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扣馬的解釋

(1).拉住馬不使行進。《左傳·襄公十八年》:“ 齊侯 駕,将走 郵棠 ,太子與 郭榮 扣馬。”《史記·趙世家》:“ 肅侯 遊大陵,出於 鹿門 , 大戊午 扣馬。” 裴駰 集解引 呂忱 曰:“扣,牽馬。”

(2).《史記·伯夷列傳》載: 周武王 伐 纣 , 伯夷 、 叔齊 扣馬而谏,不聽,乃逃入 首陽山 。後以“扣馬”為直谏之典。 唐 杜甫 《八哀詩·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琎》:“袖中諫獵書,扣馬久上陳。” 明 梁雲龍 《海瑞行狀》:“天挺忠貞,有扣馬之節。” 魯迅 《且介亭雜文·關于中國的兩三件事》:“然而,看起别的記載來,卻雖是那王道的祖師而且專家的 周 朝,當讨伐之初,也有 伯夷 和 叔齊 扣馬而谏。”參見“ 叩馬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扣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動詞短語,其核心含義指"拉住馬缰繩阻止前行",最早見于《史記·伯夷列傳》記載的著名典故:周武王伐纣時,伯夷、叔齊"扣馬而谏",冒死阻攔軍隊行進。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釋義為"牽馬使停住",既包含物理層面的控缰動作,又蘊含勸谏阻行的深層文化内涵。

從構詞法分析,"扣"在古漢語中作"牽持"解(《說文解字》),與"馬"組合構成動賓結構,完整呈現勒缰止行的場景畫面。這種具象動作在曆史演進中逐漸抽象化,衍生出"冒死直谏"的象征意義,如宋代《容齋隨筆》評價此事:"扣馬之谏,雖違衆而守義",賦予其堅守道義的精神内核。

現代漢語中,"扣馬"作為文言遺存,主要用于曆史叙事與文學創作。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标注其語用特征:多出現于忠臣勸谏君王的語境,且常與"而谏"構成四字格,形成特定的典故表達模式。在權威語料庫"漢典"收錄的23條古代文獻用例中,該詞81%出現于史書類文本,印證其作為曆史話語标記的語言特性。

網絡擴展解釋

“扣馬”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一、字面含義

指拉住缰繩使馬停止行進的動作。該詞為動賓結構,“扣”意為控制、牽制,“馬”為動作對象。例如《左傳·襄公十八年》記載的“太子與郭榮扣馬”場景,即通過牽馬阻止行進。

二、引申含義

源自《史記·伯夷列傳》的典故:周武王伐纣時,伯夷、叔齊拉住武王戰馬勸谏,反對戰争。後以“扣馬”代指直言進谏的忠貞行為,成為曆史典故中的經典意象。如杜甫詩句“扣馬久上陳”便化用此典。

補充說明

  1. 詞性特點:既可作動詞(如“扣馬而谏”),也可作名詞指代直谏行為。
  2. 文化影響:常見于古代詩文,如明代梁雲龍贊海瑞“有扣馬之節”,突顯忠臣氣節。

别人正在浏覽...

白醝标取吡吡偪勒兵油子成益槌琢媰孀叢叢當門對戶訂印東旭坊長煩氣風戾風篷罣漏關牡顧托龢啰宏麗環鄰猾賊護坦迦老鞬镳健将憍奢教研室焦憂潔浄金篦刮目京察困獸老太公零藉靈效龍胡之痛羅霄山麻紙懵如幕友女方孺月三别上戶聲訴食耗壽光先生四辰思覃素飽蘇井榫卯素樸田捐跳蕭五明扇五屬顯微闡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