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袴歌的意思、五袴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袴歌的解釋

指五袴謠。 宋 蘇轼 《次韻子由送陳侗知陝州》:“君獨一麾去,欲賡五袴歌。” 清 趙翼 《擢授貴西兵備道紀恩述懷》詩:“長途但拟單車赴,遺愛慚無五袴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袴歌(wǔ kù gē)是漢語中的一個典故性詞彙,典出《後漢書·範冉傳》,後成為稱頌地方官吏施行仁政、百姓生活富足的典故。以下從釋義、出處、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核心釋義

指百姓為歌頌清廉官吏的德政而傳唱的民謠。引申為對官員政績卓著、民生安樂的歌頌。

字面解:


二、典源考據

出自南朝宋·範晔《後漢書·循吏傳·範冉》(注:部分文獻作“範丹”):

“(範冉)為萊蕪長,政化大行……人歌曰:‘甑中生塵範史雲,釜中生魚範萊蕪。’”

後演化為“五袴”之說。唐代李賢注引《後漢書》補充:

“百姓歌曰:‘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袴。’”

此歌謠原頌東漢蜀郡太守廉範(字叔度)廢除禁火舊令,便民夜間勞作,百姓得以豐衣(從“無襦”到“五袴”),後與範冉事迹融合,定型為“五袴歌”典故。


三、文化内涵

  1. 德政象征

    代表儒家“仁政”理想,如《孟子·梁惠王上》所言“黎民不饑不寒”,官吏通過惠民政策(如廉範放寬宵禁)改善民生,百姓以歌謠表達感激。

  2. 文學化用

    唐宋詩詞常見此典,如蘇轼《次韻朱光庭初夏》:“卧聞廉範政,五袴已争讴”,借古頌今;元代雅琥《送王繼學參政》亦用“五袴歌”喻地方治理成效。

  3. 民俗記憶載體

    反映古代百姓對良吏的樸素評價标準——民生改善即“德政”,口傳歌謠成為曆史叙事的補充。


權威參考

  1. 《後漢書·範冉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原始典故來源,卷八十一《獨行列傳》詳載範冉事迹。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後漢書》原文

  2.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五袴”詞條釋義及用例,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卷第615頁。

  3.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袴”字釋義引“五袴歌”為例證,商務印書館,第256頁。

網絡擴展解釋

"五袴歌"是漢語中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彙,其核心含義與贊頌官員德政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五袴歌"即"五袴謠",其中"袴"通"褲"(讀作kù),指代東漢廉範任蜀郡太守時百姓傳唱的民謠。典故出自《後漢書》:廉範廢除舊制後,民衆生活改善,民間傳唱"平生無襦今五袴",表達對清廉官員的感激。

二、文學引用
該詞頻繁出現于唐宋詩詞中,例如:

三、延伸内涵
該詞已演化為對官員治理能力的贊譽符號,尤其在涉及地方治理、民生改善的文學場景中,常借古喻今表達政治理想。其核心精神與《擊壤歌》《甘棠》等古代頌政詩一脈相承。

注:由于現存文獻中該詞多出現在詩詞用典中,現代日常語言已較少使用,主要作為研究古典文學與曆史文化的專業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白雲人才策酬獻垂髾當實誕率撢甩子彈丸大展宏圖洞虛短棒脯肉赴險如夷功費孤山函聘黃貨江雲渭樹肩摩毂擊郊裡假賬解撥靜麗九英梅九章緝治镌職俊骨浪然陵谷龍醢隆施铓穎蒙漠某人凝絕弄獐偏好平敞品竹調絃溥遍切除寝車親痛仇快榷束山赀生擒生憂時舞使秩屬盧搜畋隋唐演義桃都山韋脂文則芴漠向日葵賢契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