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釋迦牟尼 的姓。一譯 喬答摩 (Gautama)。亦作佛的代稱。 宋 陸遊 《苦貧》詩:“此窮正坐清狂爾,莫向 瞿曇 問宿因。”《遼史·禮志六》:“ 悉達太子 者,西域 淨梵王 子,姓 瞿曇 氏,名 釋迦牟尼 。以其覺性,稱之曰‘佛’。” 清 洪昇 《長生殿·覓魂》:“這花呵,不學他 瞿曇 對 迦葉 糊塗笑撚,謾勞他諸天女訪 維摩 撒漫飛旋。” 魯迅 《三閑集·柔石作<二月>小引》:“但是, 瞿昙 ( 釋迦牟尼 )從夜半醒來,目睹宮女們睡态之丑,于是慨然出家。”
(2).借指和尚。 明 張煌言 《過仙洞訪石田出荔枝為供》詩:“君自瞿曇我自客,相逢疑是 嶺 南時。” 清 方文 《水月庵同盛伯含宿兼呈退谷師》詩:“湖上相逢如夢寐,風前一笑兩瞿曇。”
“瞿昙”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主要與佛教文化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釋迦牟尼的姓氏
瞿昙(梵語:Gautama,巴利語:Gotama)是古印度刹帝利種姓中的一脈,源自太古時代的瞿昙仙人,後成為釋迦牟尼佛的本姓。其音譯變體包括“喬答摩”“瞿答摩”等,意譯為“地最勝”“泥土”或“滅惡”,象征該種姓的尊貴地位。
佛的代稱
因釋迦牟尼佛的姓氏為瞿昙,後世常以“瞿昙”代指佛陀或佛教相關事物,如“瞿昙聃”指代佛與道教的融合。
借指和尚
在文學作品中,“瞿昙”也用于泛指出家人,如明代張煌言的詩句“君自瞿曇我自客”。
佛教人物的代稱
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佛教首位比丘尼)被稱為“瞿昙彌”(Gautamī),即瞿昙姓氏的女性形式。
成語中的特殊用法
在佛教經典《法華經》中,“瞿昙”被引申為“憂慮不安”的象征,形容人心不定。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瞿昙作為佛教文化符號,常見于曆史文獻與藝術創作。例如青海瞿昙寺的回廊壁畫,即以佛傳故事為主題,展現了該詞在宗教藝術中的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佛教經典或相關曆史研究文獻。
《瞿昙》(qú tá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苦苦思念”。這個詞源自佛教,表示對佛法的渴望和追求。
《瞿昙》的拆分部首是目(mù),它屬于目的部首。它共有14個筆畫,屬于中等複雜的字。
《瞿昙》的繁體字形為「瞿曇」,其中「瞿」的繁體形為「瞿」,「昙」的繁體形為「曇」。
在古時候,「瞿昙」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具體的古代寫法有待進一步調查。
他因思念女友而瞿昙不已。
對于佛法的追求,他内心瞿昙。
組詞:
瞿然(qú rán):形容非常驚訝的樣子。
昙花(tán huā):一種隻開一夜的花朵,喻指短暫的美好。
近義詞:
牽挂(qiān guà):形容思念和牽腸挂肚、挂念不已。
思念(sī niàn):念及、思及、惦記。
反義詞:
釋懷(shì huái):不再挂念,放下牽挂或情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