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漂浮于水面的燈。舊時用以娛樂或祭神。 宋 周密 《武林舊事·中秋》:“此夕 浙江 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
(2).指舊俗七月十五日中元節施放的河燈。 清 于敏中 《日下舊聞考·風俗》:“晦日謂是 地藏 佛誕,供香燭於地, 積水潭 、 泡子湖 各有水燈。”
“水燈”是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含義及文化背景:
字面含義
指漂浮于水面的燈盞,通常由竹條、紙或浮标制成,常帶有蠟燭或光源,用于娛樂、祭祀或宗教活動。例如宋代周密《武林舊事》記載,中秋時浙江放數十萬盞羊皮小水燈,覆蓋水面如繁星。
特定節俗
特指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鬼節)施放的“河燈”,用于超度亡靈、祭祀鬼神。清代文獻提到積水潭等地中元節放水燈的習俗。
起源與演變
象征意義
部分語境中,水燈被引申為“形式華麗但缺乏實質内容的事物”,強調表象與内在的反差。
唐代詩人謝宗可的《水燈》描繪了水燈的唯美意境:“萬點芙蓉開碧沼,一天星鬥落冰盤”,展現其作為詩歌意象的浪漫色彩。
在泰國清邁等地,傳統“水燈節”(Loy Krathong)仍保留放水燈祈福的習俗,成為重要旅遊文化景觀。
擴展建議:若需了解具體制作方法或不同地區的水燈差異,可參考民俗類文獻或地方志。
水燈是一種傳統的燈具,用于在水面上放置并點燃,形成美麗的燈光景觀。水燈可以通過船隻搬運到需要的地點,并點燃中心的蠟燭或火把。它在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傳統節日和慶典上都有所應用。
根據字形分析,水燈的構造可以拆分為“氵”和“登”兩個部分。其中,“氵”為水的象形字,表示與水相關的事物;“登”為人物登山的意思,表示在水面上放置。因此,“水燈”的字形結構與它的實際含義相符合。
水燈的字形筆畫總共有10畫,其中“氵”的部首為3畫,而“登”的部首為7畫。
水燈一詞起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文獻中的記錄為明代。在繁體字中,水燈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據記錄,古代寫法中,水燈的“燈”字在舊時被寫作“釀”,但現代已較少使用這種寫法。
1. 在端午節,我們會放水燈,給水中的亡靈祭奠。
2. 夜晚的湖面上,點綴着無數盞水燈,美不勝收。
組詞:河燈、河中水燈、水中燈籠、蠟燭燈
近義詞:水上燈籠、水浮燈、水中照明燈
反義詞:陸地燈光、空中燈飾、山頂燈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