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规模方正。《南史·徐勉传》:“吾 清明门 宅无相容处。所以尔者,亦復有以。前割西边施 宣武寺 ,既失西厢,不復方幅。”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稽神枢一》:“ 齐 初,乃敕 句容 人 王文清 ,仍此主馆,号为 崇玄 ,开置堂宇厢廊,殊为方幅。”
(2).指人品方正,端方。《北史·樊子盖传》:“宜选贞良宿德有方幅者教习之。”《周礼·天官·宰夫》“书其能者,与其良者” 唐 贾公彦 疏:“人虽无别行,而有方幅正直者也。”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二》:“士之稍方幅者,则惧其戾俗而不举矣。”
(3).方形笺册。古代典诰、诏命、表奏等皆用方形笺册,故亦借指此类重要文书。 南朝 梁 沉约 《修定乐书疏》:“《檀弓》残杂,又非方幅典誥之书也。”《陈书·姚察传》:“宫内所须方幅手笔,皆付 察 立草。” 清 黄宗羲 《与陈介眉庶事书》:“﹝吾兄﹞欲以章句扬於当时,委弃方幅典誥之书而不视。”
(4).泛指文章或文章格局。 清 唐甄 《潜书·去名》:“ 汉 人之作,文之末也,而况后之琐琐方幅者乎?”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四灵诸公之体,方幅狭隘,令人一览易尽,亦为不善变矣。”
(5).犹法度;规矩。 宋 叶适 《丁少詹墓志铭》:“﹝ 少詹 ﹞纵笔所就,词雄意确,论事深眇,皆有方幅。”
(6).指幅员;疆域。 章炳麟 《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以吾 支6*那 方幅之广,生齿之繁,文教之盛,曾不不逮是偏国寡民乎?”
(7).六朝时方言。公然;正当。《世说新语·巧艺》“ 支公 以围棊为手谈” 刘孝标 注引 晋 裴启 《语林》:“ 王 以围棊为手谈,故其在哀制中,祥后客来,方幅会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李氏 在世,得方幅齿遇。” 余嘉锡 笺疏:“ 六朝 人谓凡事之出于光明显著者为方幅。此言‘方幅齿遇’,犹言正当礼遇之也。”《宋书·吴喜传》:“且欲防微杜渐,忧在未萌,不欲方幅露其罪恶,明当严詔切之,令自为其所。”《南史·梁豫章王综传》:“方幅出行,垂帷於舆。每云恶人识其面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方幅汉语 快速查询。
"方幅"是汉语中具有多重语义的古语词,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
一、指古代书写用的方形笺册 该义项源于《汉语大词典》释义:"古代书写用的木板,形制方正"。此用法常见于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官方文书,如《南史·徐勉传》记载:"以方幅造书,便于卷舒"(使用方幅形制书写,便于卷轴收纳)。
二、形容面积或范围的计量单位 《辞源》解释为"方圆尺寸",特指土地或建筑的面积测量方式。明代农书《天工开物》载:"丈量田亩,必以方幅计之"(丈量农田时需用方幅单位计算),反映其在古代农业经济中的应用。
三、喻指规矩法度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引申为:"方者正行,幅者广度",强调其包含的规范性与尺度感。这种抽象化用法在《文心雕龙·定势》中体现为:"立文之道,贵乎方幅"(文章创作要注重法度规范)。
“方幅”是一个多义项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规模方正
指建筑或布局的方正规整。例如《南史·徐勉传》提到因拆除部分建筑导致“不復方幅”,即指整体格局不再方正整齐。
人品端方正直
用于形容人品行端正。如《北史·樊子盖传》强调选拔“有方幅者”教导礼仪,体现对正直品性的重视。
方形笺册或重要文书
古代典诰、诏命等官方文书使用方形笺册,故“方幅”借指此类文献。如《陈书·姚察传》提及“方幅手笔”代指宫廷文书。
文章格局与法度
泛指文章的结构、规范。清代唐甄《潜书》批评某些作品“方幅狭隘”,即指文章格局拘束、缺乏变化。
幅员疆域
引申为领土范围,如“方幅”在部分文献中与疆域概念关联。
六朝方言用法
在六朝时期方言中,“方幅”有“公然、正当”之意,用于描述行为的正当性。
“方幅”的核心含义围绕“方正”展开,既指物理形态的规整(如建筑、文书),也延伸至抽象概念(如人品、文章法度)。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义项。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南史》《周礼》等古籍原文。
白元並行不堤防捕快柴城缠纡稠密砥节奉公丁鞵帝牛法方房劳分辨伏法受诛覆族过破五花黎胡哨皇然皇翼鹄候焄膻简亮忌器眷姻开募控制系统苦筋拔力腊剂擽陈连磨临驭胧朣嫚游美稼悯嗟民利盘跌蓬荜增辉偏驳丕平穷涸啓悟认义三求四告上税绳地衰耄鼠耳素昧平生桃花太阳痛治亡灭龌龊鋘锹香桃席地幕天洗颈就戮淅零淅留